娱乐专题搜索:
影音娱乐

《大明王朝1566》 那一年的嘉靖与海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14:37 新京报

  1566是这样一个年代:这一年,一个新国家———荷兰诞生了。新生的荷兰迅速超越葡、西,成为资本主义强国。1566年也是伊丽莎白女王执政的第8年,这个时代产生了威廉·莎士比亚,也产生了强大的英国海军。1588年,女王陛下的海军彻底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从此开始了英国向东方探险的历程。

  1566年是大明王朝最高统治者嘉靖在位的最后一年,14年前,这位皇帝从“红丸案”中死里逃生:这位皇帝迷信幼女经血炼就的丹药可以长生,13位宫女不堪折磨而试图在他熟睡中勒死他,只是忙乱中绳子打了死结。1566年12月,嘉靖死于丹药中毒。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的开场,就是朝中大臣对“改稻为桑”政策的辩论。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这不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却是一个非常有历史眼光的开场。张黎从来就不甘心于仅仅把“历史剧”做成“剧”,从《走向共和》开始,他所追求的是以剧讲史,他追求的讲法不是“百家讲坛”的讲法,而是要传达历史学界、思想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改稻为桑”的开头无疑是乏味的,也是不符合史实的———明史上并无这样的政策。但这项政策的杜撰却非常切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朱元璋为他的子孙打造了近乎完美的封建制度,却没有预料到明朝中后叶江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改变,建立在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上的封建制度已经应付不来。

  张黎和刘和平把嘉靖和海瑞理解成为太极结构:“嘉靖是最高权力境界的孤独者,无为而无不为;海瑞是最高道德境界的孤独者,无畏而无不畏”。这个理解有道理,但显然有点理想化。嘉靖的权力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大,海瑞备好棺材上书骂他,他先是震怒,后又不杀。他也知道,一个已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王朝需要这样一个符号来鼓舞人心、震慑群臣。而海瑞的一生,其实也是个悲剧。他把自己逼到了死角,泯灭了全部人生乐趣去和一个行将灭亡的世道较劲,这和中华民族的高风亮节无关。

  剧中的嘉靖,是陈宝国(blog)饰演的,导演要求他演出“至阴至柔又有霸气”的感觉。这个感觉显然是不对的,1566年的嘉靖是绝望而内心软弱的。历史上,从1560年起,这个皇上就患失眠症,他常常彻夜工作,批阅奏疏和案卷。随侍他的太监开始在他睡着时把桃子放进他的床上,过后告诉他是从天上落下来的,是神仙所赐。他很高兴。1566年3月,他告诉徐阶他大病了14个月。他想回到他的出生地去增强他的生命力。死,对这个绝望的皇帝其实是种解脱。

  事实上,在1566年,每一个出场人物身上都带着巨大的悲剧性,他们都希望做些什么,但在这个行将灭亡的制度下,一切的努力都不过是回光反照,大盛世之后是大悲歌。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不管是儒家和道家都无法解决他们的危机和挫败感,于是明代也是中国人最沉湎声色享乐的一代,《金瓶梅》是这个时代中国人私生活的绝好写照。在末世之中,他们试图用最本能的感官享乐来延缓大厦将倾之前的焦虑和无望。“海瑞反腐”也好,新君即位也好,不过是一针暂时的强心剂。从这一点来看,《大明王朝1566》还是软弱了些。□马戎戎

  观众挑刺VS专家观点

  和之前很多历史剧的遭遇一样,《大明王朝》播出刚刚一周,也被很多酷爱明史的观众指出历史“硬伤”颇多。从而再次引发了对历史剧“虚构”的底限的探讨。

  “硬伤举例”:

  历史上,嘉靖并未如此大规模的从上到下颁布过“改稻为桑”的政令。

  历史上,嘉靖对于宦官的控制非常严厉,明嘉靖年间的宦官势力没有那么强,明宦官干政要到万历年间才逐渐发展,变得不可收拾。

  历史上,当时的淳安、建德二县不属于杭州府管辖,而应该属于严州府管辖。严州府下辖淳安、遂安、建德、寿昌、桐庐、分水6县。

  电视剧一开始的内阁议会中不应该出现高拱和张居正,从史书记载来看,直到嘉靖39年,高拱和张居正还没有入阁。

  “改稻为桑”虚构得比较合理

  《大明王朝》中的一些虚构的细节,比如推动剧情的“改稻为桑”的国策,的确是编剧的自创,但是这都是编剧通过这个情景,告诉我们这个政策是如何运作的,联系到当时明朝社会所处的矛盾的对立双方,这样的虚构显得比较合理。

  嘉靖皇帝的确需要重新认识重点比如说剧中的嘉靖皇帝,很多人可能觉得嘉靖是一个昏君,可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他紧紧抓住权力,控制着大明王朝,这就有了一种对立性,可以让观众去思考。严嵩是明史奸臣第一人,而我们看到的严嵩是一个丰富的、可信的,他掌控着巨大的权力,几十年不倒,为什么党羽遍天下,他的儿子已经被处理了,他还能够延续下去。

  口述/明史专家毛佩琦、刘志琴 采写/本报记者雷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07,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