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二十年前走红的戏剧,如果想从中再做点文章,我们常见的招数大抵是重排。但是看看赖声川(blog)的做法,却颇引人深思:一部演了二十年的戏将推出三个不同版本,还启动了一份青年戏剧基金,另外还准备在今年把他更多的作品带到内地演出。
一部戏带动出一个基金,还带出其它几部戏,这是成功的连锁反应。在内地戏剧界相对沉寂、没有新作和有影响力的作品问世的时候,赖声川《暗恋桃花源(blog)》的成功演出不知道是否刺激了内地的戏剧同仁。但是探讨一下他的成功理念,对内地戏剧界来说不无裨益。
如果把《暗恋桃花源》套上顶“先锋”和“实验”的招牌,估计没有人会反对。一个舞台上同时上演两出戏,一古一今,一悲一喜,两出戏为了抢地盘还有交叉和冲突。但是赖声川却并不看重这个旗号。他说:“是否先锋或者实验只是一个说法,怎么说并不重要,我更在意的是,继续创作出更多的作品在舞台上跟观众见面,用作品与观众交流。”
在赖声川眼中,戏剧披上什么样的外衣和马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从戏剧里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和内容给观众。
但是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戏剧界却整个反了个个儿。一部戏往往是概念先行,先锋和实验变成了一种上市吆喝的招牌,或者是包裹旧酒的最新式包装。这样的理念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贩卖概念,在形式上玩噱头,不是把简陋和寒伧当成一种另类,就是丢掉中国传统戏剧中提炼出来的简单的形式美,在舞台上驱赶真实的羊群来标榜新潮。
在导演的访谈和媒体的报道中,戏剧另类的形式往往是关注的重点和创新的焦点。一出戏的内容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那些你没有见过的新形式出场。《琥珀》中没唱过的明星开口唱了;《切·格瓦拉》中该演的戏变成弹着吉它的唱词和集体的朗诵;林兆华在《白鹿原》中已经把皮影、秦腔都放进去了,中间还把一群羊赶到了舞台上,结果还遗憾“田小蛾死的那段没弄好,应该是满台的蝴蝶,从上面飘洒下来......”一个导演追求舞台效果的极致是没错,但是总觉得力气使偏了。
我们的戏剧导演太自我,他们考虑的是:我,我的感受,我的想法,我希望你们看到的,我希望你们能明白的。至于观众的感受那是观众的事儿。如果你们正好掉在我挖的形式的陷阱里,那说明你们很时尚,也另类,能跟得上先锋和实验的这趟快车;倘或有人抛开这些另类的包装,掂出了这花哨的外包装下空洞陈旧的内容,给予抨击,那导演们就会感叹,中国的戏剧观众还不成熟,容易媚俗,先锋戏剧的市场条件还不匹配。
对比一下赖声川用作品跟观众交流的观念,就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差异。这次演出的《暗恋桃花源》争议最大的就是用并不专业的电视综艺节目的主持人何炅(blog)和谢娜(blog)出演。赖声川在质疑声四起的时候毫不手软坚持让何炅、谢娜“上岗”。结果,何炅、谢娜主演的喜剧“桃花源”部分比黄磊、袁泉(blog)主演的“暗恋”部分还要受欢迎,两个人的表演功力也得到了观众们相当认可。赖声川在首演后表示,《暗恋桃花源》自20年前在台湾上演以来,就一直坚持做艺术与市场的双赢,当年台湾的著名娱乐综艺节目主持人李立群等人的加入,给《暗恋桃花源》带来了不一样的戏剧气质。
是把戏剧人的清高放在第一位,还是把观众的观赏需求放在第一位,赖声川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他不要什么招牌,也懒得在清高的招牌下自守,他要的是观众能最便捷地走进他的作品。为此他去掉先锋的门槛,摘下实验的招牌,先把观众的需求放在首位,而把自己的理念包藏得非常巧妙。
在观众有弹有赞的后面,赖声川才抛出这出戏的谜底:《暗恋桃花源》根本不是一出爱情戏,它要讲述的是海峡两岸骨肉分离之痛和寻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问题,所以它才能20年横扫华语戏剧圈,而根据它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能在国际屡获大奖。
他没有嘲笑观众,也没有被误解的痛苦,他只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如实说出自己写戏时的感受。那是埋在戏深处的东西,也是观众想进一步了解一部戏时候的一把钥匙,观众需要了,他才站出来,在戏外交给你。
赖声川说,现实生活给我们的新信号,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而我们有的戏剧导演却扭转头,别过脸,故意视而不见。杨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