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影音娱乐

老晃:《曼德勒》越来越像思想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16:34 新浪娱乐

  拉尔斯·冯·提尔越来越像个二流的电影大师,同时,他也越来越像一个一流的思想家了。

  2003年5月,丹麦导演拉尔斯·冯·提尔的《狗镇》戛纳电影节上出尽风头,影片以创意奇特的舞台场景,巧妙化用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间离效果”,讲述一个疯狂而充满讽刺意味的故事,在电影史上留下了强悍一笔。但出于一些隐秘理由,影片竟奇迹般地输给格斯·范·桑特据说“返璞归真”的影片《大象》,与金棕榈大奖失之交臂,对这一结果的诞生,时任电影节评委的中国导演姜文应该最有发言权。如今三年过去,拉尔斯·冯在重重压力下一意孤行,又推出了这一系列的第二部,《曼德勒》。这部续篇虽然失去了像妮可·基德曼这样超级明星的再次加盟——女主角改由25岁的年轻美国演员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出演,她还将出现在西亚·马兰的新片《水妖》《蜘蛛侠》系列的第三集中——上映后引起的轰动效应,也远远不如《狗镇》,但它却保持了拉尔斯·冯·提尔电影一贯的艺术高水准,其感染力和震撼效果,也丝毫不亚于《狗镇》。

  故事紧接着三部曲的第一部发展,格蕾丝离开狗镇后,心情复杂,她跟随父亲的黑帮在广袤的美国南部寻求新的定居点。途中,他们遇到了荒凉平原上的曼德勒庄园。格雷丝发现,这座腐朽的庄园竟依然保持着70年前就已宣布废除的蓄奴制,她不顾父亲的劝阻,出面阻止了庄园主对黑奴的鞭打,并兴奋地“接管”了这个庄园。格蕾丝企图将先进的自由和民主思想,灌输给这些习惯了世世代代被奴役的黑人,然而事与愿违,她虽然做出了巨大牺牲,甚至为了维护她所极力倡导的民主思想,还亲手处决了一个偷吃小女孩食物的老妇人,但她那在荒原上建立乌托邦的美好愿望,最终却被现实粉碎了——奴隶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或其他类型的救世主,他们需要的,依然是被统治、被奴役,同时也能被“饲养”的安乐现状。最终,格雷丝在绝望中逃离曼德勒庄园,而她的父亲却误以为她已经完成了从一个懦弱的理想主义者到魔鬼的自我改造。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格雷丝在巨大而标准的美国版图上奔逃,在她的身后,是手举火把企图将其抓回庄园,继续充当他们统治者的一大群黑奴。

  拉尔斯·冯·提尔对美国的嘲弄和批判向来清晰而果断,只是《黑暗中的舞者》之后,他选择下手的部位开始有所侧重,这部《曼德勒》貌似将矛头指向种族问题,实则包含了更多内容,其容量超越了他以往的所有作品。格蕾丝代表着一种懦弱的改革姿态,她心中充满的其实只是些廉价而理想化的平等思想,他对现实

  估计不足,这直接导致她的改革缺乏可操作性,她的正义也缺少贯彻下去的有力逻辑,因此,当她最终再度面对现实的时候,她事实上是被自己的失败击溃了。她的愤怒,不是因为她发现了奴隶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她根本没有勇气面对这种想象和真相之间的落差。这形成一种挫败和羞辱,而她和那个男性奴隶之间性的羞辱感则激化了这一矛盾,所以她拿起鞭子,完成了曾被自己中止的暴力——这个结局,和《狗镇》里最后的屠杀简直如出一辙,甚至还要更加地惊心动魄。

  拉斯·冯·提尔似乎在提醒整个世界,美国最大的现实不是它缺少正义和道德,而是这种毫无力度的道德,实际上无异于伪善。这是这部电影的力量所在,但伴随影片片尾曲出现的那组表现当代美国黑人生存现状的黑白照片,其含义却直白地令人不安——拉斯·冯是否有将社会题材电影引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这种赤裸裸的批判,和片中螳臂当车的特雷丝究竟又有多少本质上的区别?电影不是政治教化的工具,一部电影需要思想,但它不需要成为思想本身。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06,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