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为什么会有人不喜欢海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9日11:49 深圳商报

  近些年的一些涉及到历史人物的文字和电视节目中,不时会看到听到对海瑞这种人物的批评文字和厌弃之声。原因就是,海瑞虽然称得上高洁正直、有道德、讲节操,但不好相处,与其共事,会让人感到很累、很苦。人们通过史料或是文艺作品在阅读历史、感受历史的时候,往往会置身其中,想像与海瑞亲密接触,发现不行、受不了,于是不喜欢他了。读历史一方面是寻找自身在历史中的根据,也是在模拟想像中的生活,因为有了海瑞,许多人在海瑞所在那段历史面前却步并掉头就跑。

  随着电视连续剧《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的播出,海瑞再次成为话题,那些认为自己懂得多的“饱学之士”就翻海瑞的老底儿并抖落自己的见识,分析他的不可爱之处,炫耀自己和光同尘的胸襟;无知如某电视主持人傻乎乎地在博客中写道:要是嫁给这种人就太可怕了云云。

  海瑞宦海沉浮,成就他名声和形象的,除了他自己,还有时势,时势造英雄。如果我们简单地以小说和戏曲里所描写表现的海瑞形象来理解,就会误解海瑞,以为成就一个刚正、高洁、严厉的人是很容易的,只要不贪不占、无惧无忧就可以了。事实上,海瑞之所以成为贪腐成风的大明朝官吏群体中一个异数,有多方面的原因。我所感兴趣的是:为什么每隔几十年海瑞就会热一次?进入新中国,文艺要新生,要更紧密地服务社会,从旧中国走出来的旧戏曲艺人马连良,像找到宝贝一样,锁定了海瑞这个历史人物,请求明史专家吴晗写剧本,并倾心创作京剧《海瑞罢官》。文艺如戏曲,必须将繁复的历史进行简单类型化处理,才能使人物走向受众。因此,戏曲里的海瑞是典型化的海瑞,他所代表的道德典范填充了受众的期望。电视剧有其自身的表现特点和优势,《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中的海瑞就丰满真实许多。编剧刘和平有深重的知识分子情怀或者说读书人情怀,他塑造的人物都寄托着他的这种情怀。他在海瑞、胡宗宪等人的身上,实现他对历史解读的理想——比如那场戏,身患重病的两江总督胡宗宪拜访不给他面子的下级海瑞,海瑞说他之所以将胡部堂的儿子押送到胡的跟前去,是为了保护胡的清誉,对此胡宗宪十分感激,他说:能得到海刚峰的一句清誉点评,胡某人感到十分欣慰(大意)。海瑞,一个七品小官,可以用他做人做事的原则作风树立起来的标准,让一个官远比他大得多的大官很在乎,这是什么力量对比和力量平衡?可以说,海瑞他没有将自己完全交给官场的潜规则,他依然保持着一个读书人的独立人格,即满朝的读书人也许读书学成并热衷卖与帝王家,而海瑞分明是保存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胸怀的。就是说,他没有将自己完全卖掉。胡宗宪也很了不起,他虽是名义上的严党,却走着与严嵩父子完全不同的路,没有跟着哥们儿弟兄捆在一块儿沆瀣一气。

  这就回答了我的兴趣:也许现实生活中,恰恰需要海瑞这种人。需要这种可能自己混得很惨、但对社会、对公众、对他人有用的人。正因为有了海瑞这种人,别人才混得很好、好、挺好和不错。海瑞是让别人发达的酵母,海瑞是侵入到社会、官场肌体中的沙子,因为他的硌痒,别人、社会才蚌病成珠。这可能是刘和平和马连良、吴晗等人的理想。

  钱穆先生曾说:即使是你不相信历史上有所谓圣人,圣人和英雄都是伪造的,但伪造这种历史圣人的人的愿望,就是希望历史成为善的历史,成为可供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历史。

  为什么会有人不喜欢海瑞?岂止不喜欢海瑞,历史上任何一个有气节、有原则的人都会有人不喜欢。那是因为学海瑞就没有饭吃,越是在现今的时代,学海瑞就越没有饭吃。当吃饭大于气节和操守的时候,当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的时候,吃饭就压倒了一切。

  问题是,当吃饭压倒了海瑞,清除了海瑞以后,饭就真的那么好吃吗?或许,为了大家吃好饭,才需要海瑞——海瑞是胆汁,他苦,但因为这苦汁,胃里才能消化。许石林/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38,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