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李少红回应《门》声 香港鬼片未必可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9日10:57 新京报

  编者按:自《门》(blog)上映以来,这部恐怖片引发了不少争议。本报连续发表了《穿不过正常叙事这道“门”》和《内地恐怖片还没摸着门》两篇评论,李少红(blog)导演特撰文回应针对《门》的种种声音。

  打开了《门》,观众有了跟朋友交流探讨甚至掰持的谈资,影评人和媒体也有了可骂的对象。

  骂成了现如今的一种时尚,对不对不管,反正说明有人关注。骂你的片子是给你脸了,帮你扬腕儿,有的片子什么动静都没有,反而这说明人家说都懒得说。说“好”千万别信,即便有话也不好好说,必须骂,骂到你跳脚,才够娱乐,才显得有分量,才有热闹看。

  《新京报》给我打电话,希望听到我的声音。

  其实沉默比什么都好。

  但只有一面之词,这台戏也唱不起来。

  所以还得感谢《新京报》给我一个机会。

  请同样以娱乐心态看待我说的话,即便我说了什么也别当真。

  近来很多关于《门》的评论,拿香港的鬼片作为内地类型片的标准,其实未必可取。

  在我看来,香港的鬼片是世界上这类影片拍得最烂的,动不动就用香港标准,蒙内地老百姓没看过好的呀?我在电影前面打上“向希区柯克致敬”,就是这个意思。竟有人说是拿大师打掩护,表错了情。

  向大师学习也要拿来讥笑,实在令人无语。

  如果说没尝过川菜,上来就麻辣,可能消化不良。但是非说这不是川菜,那就怪了,凭什么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内地的电影偏偏要拿香港影评人来拉大旗,也十分有趣。

  再说,影评人的立场和观众立场完全不是一回事。

  影评人是专业挑刺儿的,鸡蛋里挑不出骨头都显不出水平来。

  香港彭氏号称惊悚片的《妄想》,我看了五分钟就看不下去了。公平地说我也不算标准观众,因为我不可能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摆正心态。当时影院里在我身后还有三对男女,他们没有走。因为VIP票价(120元)制约了他们。

  另外,普通观众来看电影,他们是在你给予他们的有限空间里想像世界,可以满足,也可以引发他的思考,或不满足。这是一个消费过程。

  我们去买一套家具,如果请来专家评点,最后结果一定买不成。只可能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自己高兴就行,哪怕买回锯掉一条腿你也不能指责他的品位吧?更不可能因为有一个顾客锯掉一条腿,从此要求桌子都是三条腿了。媒体评论就是媒体评论,没必要打着替观众代言的旗号。

  还有,谁说类型片只能有一种叙事方法?没有人规定传统的线型的叙事方式不能变。

  还以香港电影为例,香港中西文化交汇的地域优势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文化的包容性,反而过于迁就受众体的短期效益,市场越做越窄,搞到无路可走,现在又用同样的方法来搞我们。包括武打片,如果没有李安翻拍,昆汀追捧,美国人拿过去变花样,武打片在香港也已走到尽头。我们从香港学到的教训就是从头就应该搞多样化,开放式的、更有文化包容性的市场才可能越做越大,资源才可能更多,效应更长远。

  以一个心理变态的视角讲述一个情杀故事,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讲法。我觉得怎么讲都不为过,如果说有过失,也是在大众类型中融入了太个性化的风格,像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拍的《医院风云》,但是大众形态在张扬个性的时代不可能一成不变,给观众到来新视觉最重要,获得创意是观众来电影院的目的。

  如果花两份钱看的是同样的东西,那才叫冤呢。看后还能引发谈资,让你对自己的生活和现实有所感,有所悟,那就更值了。李少红(北京导演)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38,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