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没有春晚过年会变得更单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0日15:04 扬子晚报

  2007年春晚在大家充满怀疑的挑剔中,前所未有地露出了不少马脚,零点钟声前主持人们的语无伦次,为相声小品特备的虚假掌声等,有人甚至质疑央视春晚有无存在的必要,尽管媒体和观众们一致对春晚进行口诛笔伐,但那恰恰是一种“怒其不争”的表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评论家张颐武(blog)前日在其所写的博客中表示,“如果明年没有春晚可看可评,我们会觉得过年多少变得单调了。明年我们还会让它成为我们的‘伴音伴影’,人生不可缺少的点缀。”

  春晚“老歌”成过年背景乐

  今年春晚为迎合年轻人口味而端上年夜饭饭桌的《隐形的翅膀》、《桃花朵朵开》等流行曲目早就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老歌”。张颐武认为,这印证了自己的观点,春晚历史其实是由“目不转睛”地观看向一种大年夜的“伴音伴影”转变。“这些‘老歌’其实就是它的‘伴音’特性的最好表现。这些歌大家在卡拉OK唱过,不需要‘目不转睛’地盯着画面看,几乎成了大年夜的背景音乐在我们身边响起。”因此这些老歌所激发的并不是听歌的兴奋,而是一个异常熟悉的环绕背景声的提供。

  每年的春晚都人多势众,光伴舞的帅哥靓妹就是一个空前庞大的群体,但实际上,长达数小时的喧嚣和热闹之后,我们完全记不住那么多张面孔。在张颐武看来,这其实就是年夜饭的欢声笑语的一种“补充”,填补人们聊天的间歇,充实大家的年夜饭。这些宏大规模的伴舞其实具有一种非常明确的“伴影”的功能。“如果让我们静静地欣赏歌曲或者舞蹈,我们就完全不必有这么巨大的场面和这么众多的伴舞的人群。这些伴舞其实是一种干扰,可能妨碍你欣赏歌曲和看歌星的表演。但对于忙着家庭聚会的人们来说,这样的场面就是一种热烈气氛的渲染。”

  春晚为什么变得不好看?

  人们在边忙家务、边聊天、年轻人在上网等多种休闲活动同时并举的情况下,春晚不再是80年代那个让大家“目不转睛”的唯一选择,央视春晚的那些理想化的“专一”观众也早已不存在。2007春晚,除去赵本山,让人“目不转睛”的对象还真难找。评论家总结,语言类节目越来越不好笑,说明现今中国文化中的喜剧性因素已经逐渐转移到以网络为中心的“草根”的话语中。

  春晚的宗旨是各民族大联欢,苦心经营要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可是为什么一大批人看了春晚大呼“没劲”?拿今年春晚说事,张韶涵容祖儿的歌是面对青少年的,当这种节目出现时,这个年龄层的观众就是在某个特定时间里从家庭聚会中游离出来,凝神观看电视。还有适合老年人看的戏曲节目、民工和外来工子弟关注的节目等。当央视春晚这种手法一年又一年巩固下来后,就会呈现出稳定而缺少特色的状态,这也是春晚近年来遭遇的主要尴尬。专家归纳,这种矛盾是春晚20多年来形成的“全民性”和它面对的观众趣味前所未有的“分众化”之间的难以弥合的矛盾。要照顾到所有人的不同趣味,必然不能让大家都完全满意。当春晚试图让所有人都满意时,可能大家都不完全满意,甚至不满意。春晚不可能像超女或易中天(blog)那样拥有狂热的粉丝;它有最大量的观众,却没有痴迷的观众。 张楠/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