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深圳商报:大片的苍白来自当今文化精神的苍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6日10:20 深圳商报

  大片作为一个文化梦想,有着典型的中国特色。在古代,就像“学而优则仕”,当不上官,就说明书还没读好;在当代,就像大凡发了财,就必须镶上几颗金牙,就必须买上几个轮胎大小的宝石金戒指,不镶,没买,说明你还不够富;在当代电影行业里,没有拍上大片,没有机会调动据说是上亿乃至数亿元的资金,说明你还不是一个超一流的中国导演或者超一流的出品人。

  因为投入大量的金钱,所以人们对这些“大片”也有相应的期望值。大家都相信,什么钱买什么货。动辄上亿的开销,能不让人有高期望值吗?现在,失望是一个不太严重但是很逼真的事实。从扶不起的大片,到成瘾的“大片主义”,岂可不成众矢之的。不过,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大片主义”批判中,也出现一些言过其实的观点,比方认为“大片主义”是丧失文化良心的体现等等,这明显是将问题极端化,也就是将问题异化。其实,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有无穷不尽的追溯,“大片主义”批判也不能矫枉过正。

  大片的贫困最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的商业文化底蕴

  从文化的层面(也就是说不包括资金运作)上来讲,大片现象没有太多的道义载负。更直接地说,大片的贫困,是当代中国商业文化底蕴的一个最真实的反映。换句话说,在大片现象里面反映出来的更多是力不从心而不是存心使坏,不是什么丧失文化良心,也不是人格国格的问题,而是文化实力的问题,因此不宜在人格问题上做文章。

  什么是商业文化?既包含商业,也包含文化,但是既不是单纯的商业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文化问题。当然,商业文化也是“纯文化”水平的一个刻度表,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代文化精神的一个刻度表。商业文化既包括资金运作因素,也包括可进入商业运作的文化因素。“可进入商业运作文化”与“纯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举例说明:一个小说家,在他熟悉的范围里可以有好的创作,但是,离开了他习惯的范围,就显现出其底蕴的不足,比方苏童与他的《武则天》。不仅仅是苏童,就是任何一个当代中国作家,被卷进商业运作中,都是凶多吉少,或者说还需历练历练。这就是“纯文化”与“可运作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国大片的贫乏,直接体现为商业文化的水平低下,更深一层的反映就是灵魂缺失。为什么灵魂缺失?这恰恰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不管政府、媒体倡导的是什么,能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的都还没有真正形成,或者还在形成当中,现在还没有,如果非要找一个,那么这个时代精神只能是拜金主义。显然,拜金主义是不可能成为主流精神的,但是它却是实实在在影响广泛的客观存在。拜金主义不是主流思想,但是却有很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至今尚未消除,分析很多奇怪的社会现象,追溯到最后,都指向拜金主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观念的集体影响比它更大。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舍生取义?行侠仗义?……都不是,都没有拜金主义那么广泛的影响。因此,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主流精神只能是批评精神,首先就是批判拜金主义。我们可以呼唤,可以倡导,但是,没有凌空而起的呼唤,也没有凌空而起的倡导,这一切都需要现实基础,因此,我们能拥有的最好的武器就是一个建设性的批判精神。

  张艺谋过去的成功因为他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很多“小片”和张艺谋等人的早期电影,为什么获得成功?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电影跟着生活走,于是不至于贫困。张艺谋改编小说,是电影跟着小说走,所以他获得了小说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于是也不会贫困。但是需要小说家跟着电影走的时候,或者说需要创作跟着商业走的时候,当代中国文化的缺失暴露无遗,名家如此,更不用说那些二流的写手了。

  我们看张艺谋那些获得好评的电影,无一例外,改编自成名小说。那时候,在某些小说评论里,甚至把张艺谋看成是一只神手,摸到谁,他立刻红起来,比方刘恒、苏童等。事实上,这个事实中,张艺谋深深得益了小说家较为深厚的历史感和人文视野,倚靠文学作品的那份隐藏在叙述中的厚重,张艺谋从容地在其电影中舒展一种较为深沉的人文主义。这绝对是一个成功的重要因素,从以后的直接编剧所拍的电影多半不能令人满意这一事实看来,尤其能证实这个选择的高明。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在张艺谋对小说的改编中也体现着他的高明,高明之处就是他根据电影的语言规律对小说原作做许多更合理、更具真实性的改编。当中国电影想离开现实生活的时候,离开批判精神的时候,时代精神的贫困,便导致电影的精神贫困。当然,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在前头,就是商业文化水准的约束。

  以建设的名义来拒绝批判,

  我们将一无所有

  我们看张艺谋所改编成功的这些电影,大多数是持有批判精神的。到目前为止,离开批判精神,中国文化和艺术似乎便缺失灵感。有些人以建设的名义来拒绝批评,但是,难道批评只是破坏而不是建设?攻击性的批评是摧毁,是毁灭,是“破”,但是不是所有批评都是“破”的,负责任的批评可以理清思路,是“立”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当我们只剩下批判精神的时候,如果以建设的名义来拒绝批判,那么我们将一无所有。

  令人吃惊的是,以名著,尤其是世界级的名著来当作为蓝本,我们的导演却依然讲不好一个故事,当中国电影的表现技术更成熟、可使用的资金更富余的时候,我们却发现,电影不行了,不行得连故事都讲不好。拿着蓝本学讲故事,也讲不好,这不能不让人想到这几个可爱的字眼:幼儿园。因为很多小学生,在有样板的情况下都可以讲好故事了。

  因为灵魂的缺失,所以大片说到底玩的不是文化,不是艺术,而是金钱。

  作者:记者关万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