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十三棵泡桐》:无处安放的青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3日10:22 南方都市报

  那边香港国际电影节有声有色,要拍的、正拍的、拍完的电影,乱花迷眼;这边却有消息说《十三棵泡桐》暂不公映,要让影迷再等一些时日。暂不公映,自然惹人猜疑,甚至风传该片被禁。但发行方澄清说,只是缺一个胶片版的通行令。

  前些天做这部电影的专题时,多处用到的“江湖”字样被删了一些——这把年纪再提“十七岁的江湖”、“坏孩子的天空”,而且说起来还兴奋异常的样子,多少有点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思。但面对电影里的那帮小子,除非没有年轻过,很难无动于衷吧。

  后来看《十三棵泡桐》的原著《刀子和刀子》,也像刀锋一般寒光凌厉,远比电影残酷。电影基本算是一个洁本,删的改的,不一而足,看过试映的观众有的对此抱怨,有的则认为电影语言比文字好就好在这些“含蓄”。不过,看那些穿着宽大校服的少男少女们在《男儿当自强》的校园广播音乐里行走,绝对是要比团体操里演练出来的精神抖擞更要摄人魂魄。

  多年前刚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也有类似震撼。之所以震撼,有一部分原因是少见多怪,毕竟那样惨烈的青春又那样亲切,偏又那样罕见(在银幕上见到)。那时津津乐道于少年人尚武、帮派情结,诸如此类的话题。贾樟柯念念不忘他的“刺青时代”,未尝不是这种情结在作祟。

  有同事觉得《十三棵泡桐》里的校园不稀罕,因为我们的青春都是这样,危机四伏,可说是一路披荆斩棘过来。这话有理。如果不能在“现实题材”的影视剧里呈现他们的本真面目,还有哪里可以安放他们的青春荷尔蒙?说来说去,青少年题材的作品似乎只有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让人记取。

  不如把这些青春安放到武侠片黑帮片里吧。张彻的吴宇森的电影里,快意恩仇,少年人可以为兄弟两肋插刀。也可以放到歌舞片里,可以毫无惧色地高唱,世界本就邋遢,还有什么可怕?只是不要安放到校园里--像《刀子与刀子》里的主任所说,“学生殴打老师,就像刁民造反,囚徒暴动,狗咬好人,也好比螳螂挡车,蚍蜉撼树,必定自取灭亡。”本报娱乐评论员徐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6,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