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顾晓鸣:国产大片失败于故事粗糙和形式轻率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6日10:27 深圳商报
现在来讲,我觉得大片导演们很可悲。电影的本质是从内容呈现形式,如今既忽略了内容,又轻率地处理了形式,怎么可能有大片的震撼力呢?《黄金甲(blog)》、《夜宴》为什么做砸了,就是没有好好地研究中国的文化,一再地搬用别人的经典故事或题材,会让人笑掉大牙的。盲目的“大片主义”是有害的,是非常肤浅的,不要抱有机会主义的心态。随着电影工业的向前发展,我们一定要提高大片的内涵。 大片的生产过程本应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我们所说的大片包含两个概念,因为,电影始终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可以称之为艺术;另一方面又可以叫做电影工业。电影作为独立的艺术作品和其它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是——它一定有一个类似于产业一样的、非常复杂的环节,这不仅表现为生产过程的复杂,更表现为投资的过程、对市场的思考、收回投资的策划等这一整体都是非常复杂的。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生产一部电影就等于搞了一个中小型企业。从资金角度讲,它确实达到了这样一个规模;从参与人员上说,以张艺谋的电影为例,动辄参与的群众演员有上万人,其规模、花销绝对不亚于一个中型企业。因此,就使得大片达到了一个轰动性的效果,不仅仅表现为上映的时候,生产的这一过程也很轰动。 大片从一开始设计生产,到随后的制作、发行以及衍生产品的开发等,这一过程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这一角度讲,就不能单说“大片”和“主义”的,以后的大片会越来越多,而且,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国家都会在这方面做出努力。这两年,法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英国也做了很多事情,还包括中国、印度、韩国等。 国产大片导演的心里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大片理念 但作为艺术本体的另一方面,大片之所以吸引人,因为它的内涵及内容的表现是很震撼人的,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开掘了人类的全新体验,具体来讲,就是拍出以往未看到的东西以及听到从来没听过的音响等,是集多种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在内的影像艺术,如果能达到集多种元素于一体,无论是恐怖片还是科幻片、灾难片、人文片都属于“大片”。大片如果要回收投资,这几点要素都要具备。 重拍《冰海沉船》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作为一部大片的胜利,它包含了多种元素在内,既有电脑、又有特技、还有一些非常新的经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部重拍片加入了在甲板底下那些穷人逃生的镜头,诸如此类,都是很复杂的镜头,特技又做得很先进,且天衣无缝;同时,它作为大片又有着美学和哲理上震撼人的地方。我青年时期曾看过《冰海沉船》,今天的这部片子里把平民意识加了进去,对应着当前人们对平等问题、贫富差距的一种感觉。在主题方面,这部片子也隐喻了一个很大的母题—即爱可以超越对对方的占有,可以说,这是一部爱情片的新经典,即使是作为一部爱情片,它也有一些全新的东西在里面。同时,在选角方面,特别选择了较丰满的演员演女主角,以便得到更多女性观众的认同,男主角则由颇具女性柔美气质的莱昂纳多出演,也是依据对当代时尚的研究所作的有意策划。因此,该片既具备票房的吸引力,又领引了年轻人的时尚潮流。 跟以上的这类大片相比,再看看国产大片《黄金甲》是多么粗糙,《夜宴》是多么的粗糙,他们心里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大片理念。为什么好莱坞现在要买《无间道》、《伤城》的版权,其中一重要原因是,香港导演在拍这些片子的时候,是有内在的东西的—即一种东方式对人生和人际关系等的领悟和智谋。而我们却恰恰相反,《英雄》的内涵就十分空洞,没有什么值得品味。我们的大片为什么会失败?有两个方面原因,从技巧上讲,《无极》(blog)的破绽太多,而张艺谋的一些东西很多也都是翻版,没有新意,当然还有第二点原因,在意蕴和生活质感方面,对比他(张艺谋)以前的电影,简直差距太大。 以后,大片不仅会有,而且技巧会越来越先进,中国的导演如果好好探索,根据中国固有的文化母题和当下生活创作题材,会有好的东西出来,现在来讲,我觉得大片导演们很可悲。电影的本质是从内容呈现形式,如今既忽略了内容,又轻率地处理了形式,怎么可能有大片的震撼力呢? 反对“大片主义”的价值观要避免把好莱坞妖魔化 目前是大片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个阶段不可避免,我认为没什么消极的、积极的影响。三五年以前,中国电影每年只有70部时,就开始了进一步的转型,电影的题材也开始多样化了,中国式的大片泛滥只是一个过程,电影是会越来越国际化的,会受到国外思潮的影响。大片对电影工业的积极、消极方面同时都存在,首先,我们要感谢这些著名的导演,他们利用自己的威望和集资手段,进行了大片的实验,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是有意义的。张艺谋的作品,好在他的作品还是具备某种中国的风格,有一定的电影视听效果,同时,他也为中国电影样式的探索做了铺垫,大片不可能被消灭,而是不断地在发展,从这个角度讲,它又是积极的。 现在的好莱坞充满了多元性,它的投资主体也很早就多元了。中国大片不是错在以好莱坞为标准,错的是他们根本没有弄懂好莱坞,没有对电影的根本走向有所研究。电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品种,要深入地研究,电影诞生之始就已经不可避免地全球化了,像中国三四十年代的影片,那时候的电影是和世界同步的,都不仅仅是中国式的影片,同时还受到了西方包括美国电影的影响。所以,今天的中国导演应该更多元地、更大胆地拍大片,所强调的是,这种大片应该无论在制作手段、融资手段、还是策划手段等这些工业化手段里都能达到国际水平,包括使用国际影星,用国际最棒的摄影师等,在这方面还要继续发展。 反对“大片主义”的价值观,要避免把好莱坞妖魔化,好莱坞的电影也是各国艺术家们探索的结果,好莱坞也不是美国政府或某个党派能够操纵的。打个比方,目前全球的很多大学都在学习美国大学的模式,因为他们比较先进一点,所以要认真地研究美国大学。电影也是一样,要认真地研究好莱坞,不要开了“洋荤”之后就好像自己懂世界了,凡是能够打动世界的电影都是能够好好挖掘自己的文化、历史题材的。《黄金甲》、《夜宴》为什么做砸了,就是没有好好地研究中国的文化,一再地搬用别人的经典故事或题材,会让人笑掉大牙的。盲目的“大片主义”是有害的,是非常肤浅的,不要抱有机会主义的心态。随着电影工业的向前发展,我们一定要提高大片的内涵。 好的电影导演能在任何的“订单”里提炼出自己的东西 中国的很多艺术片都是不太成熟的。举个例子,《孔雀》虽有不少出彩的小片断,但把中国“文革”前后的一些东西搞得拼凑夸张,使得这个片子的内在都不连贯了,叙事的过程也很混乱,谁是“叙说者”?还有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虽有一些独特的视角及对电影艺术本体上的想法和创造,但作为完整的影院艺术,也是不成功的,我看来看去就像某些现代风格的“活报剧”或“装置艺术”。拍这种片子一定要深入到民工中去,挖掘一些深刻的现实。外国电影节有好的地方,但我们也不要膜拜它,《孔雀》完全不能跟《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相提并论。 我们要学会好好地讲故事,故事是对生活很好的提炼,但是,我们看看中国的艺术片,甚至一些得奖的影片故事讲得也不够好。看上去很美,但“拍”得却很差。不过,我们还是有一些优秀的影片,还有一些比较有文学性的本子,像香港的李碧华(blog)—《霸王别姬》的编剧,他们编的故事还是有道理的。故事要好好地贴近生活,现在的一些导演喜欢把我们苦难的故事、有洞的裤子、有血的衣服拿到外面去抖,包括城市颓败、吸毒等题材,并用外国时兴的美学方法来表现,外国人觉得这很感人,当然这一步是成功的,然而到了国内,大家又觉得不过是罗列了一些小报新闻,因而票房却是失败的。 电影表面上是电影,但电影更是一部视觉小说,让人们通过一个表层的事件看到了另外一个文本,这个文本可能是非常细腻的。其实,一些小故事的题材也是受奥斯卡青睐的,它们把人类的某种经验通过一部电影表达出来,比如《为戴西小姐开车》、《母女情深》、《雨人》等影片就是如此。 中国现在的电影拍摄手法已经比较纯熟了,但还没有出现一种揭示生活底蕴的力度,这是一种很宏大的东西。第一,他们(电影导演)对想要表现的对象——从民工到“文革”并没有真正深刻地理解,没有深入进去;第二,他们在提炼新的视角时,都没有达到一部优秀小说的程度,很多导演都很骄傲,认为自己可以当编剧,其实,他们的剧本没有任何的文学性。一个好的电影导演能在任何的“订单”(出钱的制片方)里提炼出自己的东西,他可以去除时代的外在影响,多年以后,他所拍的电影本体会留下来,比如《大决战》一样的大片。所以,我们仍然要不断地学习。电影艺术家和批评家相互对话和学习尤其重要。 图:顾晓鸣认为《无间道》被好莱坞购买版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内在的东西的,即一种东方式对人生和人际关系等的领悟和智谋。而这恰恰是《黄金甲》和《夜宴》所缺乏的。 口述:顾晓鸣(复旦大学教授) 深圳商报记者/李佳佳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