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新京报:电影配额一种相似 两处闲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7日17:28 新京报
韩国当代文化的发展已经逐渐逼近日本,并正在成为东亚当代文化的又一个高地———近20年来文化生态的丰富与活泼状态,正是这一切的基础。 对韩国电影来说,“配额制”究竟意味着什么?相当部分“忠武路的精英们”毫不掩饰地表现出对配额减少的忧虑,认为没有“配额制”就没有韩国电影的今天。(见本报3月24日《娱乐周刊》)对电影从业人员的这种“历史叙事”没必要太认真。 配额的减少,无异于从他们已经吃了不少年的饭盒子里,生生抠走一块烙饼。电影从业者们对“配额制”时代的悲情叙述,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煽动起韩国民众的情绪,借此减少新政策可能带来的利益损失。 配额制只能暂时性地削弱国外电影对市场的影响,使韩国电影人较容易获得投资。 它只是韩国电影发展的一个外部因素,却不是推动电影业发展的直接力量。韩国电影在过去数年中的发展,靠的是电影业者自身能力,以及文化的整体提升。这种提升源于近20年韩国文化界活跃、自由的存在状态。 事实上,电影业仅仅是大众文化产业的冰山一角。在电影业的背后,是韩国的流行音乐工业、韩剧制造业、韩国的畅销书出版以及负载在这一切之上的韩国时尚产业的发展。如果说,这些工业化的文化生产还不足以说明韩国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生长与复兴,那么翻翻韩国当代的纯文学作品,就可以发现,韩国当代文化的发展已经逐渐逼近本地区的另一文化强国日本,并正在成为东亚当代文化的又一个高地———近20年来文化生态的丰富与活泼,正是这一切的基础。 韩国电影在过去一年中碰到的问题,其实不过是产业高速发展的副产品———投资过热引发泡沫危机。但其症状却让人觉得耳熟能详:作为一种缺乏公众关注度,却承担基础之重的工作,剧本都被视为两国电影发展的瓶颈。宣传费用及演员片酬过高,使观众集于一些大片……这样的指责同样在中国电影的软肋上戳出了红印。可中韩两国电影相似困局的背后,却是不同的发展环境。 如果把视线放得更远一些,1949年前后的中国,电影产业已经进入一个高度发展的状态,而随后的几十年中,却不进反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也一直紧紧地捂住国内电影市场。“第五代”作为新生力量崭露头角的时候,曾经一度被视为中国电影的曙光,贺岁喜剧也一度被看做振兴中国电影的旗帜,但多年以后的中国电影却依然是大片人人喊打,小制作无人问津的局面。 尽管中国国内目前也存对国产电影的政策保护,但在种种政策的、经费的、观念的困扰影响之下,国产电影甚至无法填饱用政策保护强行挤出的胃口。仅靠保护一捂到底,而不问其他,结果无非是捂出一身臭痱子罢了。拇姬(北京编辑)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