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港报:过度崇拜偶像违反理性 疯狂追星易招悲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2日06:1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4月2日电 香港文汇报今日刊文,对近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刘德华粉丝杨丽娟追星、老父跳海一事发表评论,呼吁理性追星,并称否则容易引发悲剧。文章全文如下: 偶像可以成为我们的一个模范、一个目标,对我们的生活可以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一些过激的崇拜偶像行为,往往令人胆战心惊,甚至影响一生。早前便有一名兰州少女杨丽娟为求与偶像刘德华“相聚一刻”,一家3口不惜倾家荡产来港,最终导致其父客死异乡的悲剧收场。事件虽然随杨家母女返回内地而渐告平息,然事件又为我们这个崇拜偶像风气炽热的社会带来甚么影响和值得反思的地方? 本港崇拜偶像的情况向来热炽,早前浸会大学便有调查指出,本港中学生中有5成6于过去1年曾有崇拜偶像的经验,当中甚至有一些人曾作出激烈的行为,有接近2成表示偶像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对的,甚至有个别学生因追星过度经常缺席而遭停学。而在内地,更有一些“粉丝”的行为更达致病态的程度,据说,谢霆锋在内地出席宣传活动时放下一支喝过两口的蒸馏水,迅即被两名疯狂歌迷抢夺,并争相抢着要喝。更有超级女歌迷因仰慕偶像孙燕姿成狂,竟按她的样貌进行多次整容手术,只求别人一句“你与孙燕姿简直就如『饼印』”的赞许。 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对于青年崇拜偶像的行为,社会上的声音往往会一面倒的批评追星者行为失去理智,继而将追星的行为“恶魔化”、“罪恶化”,认为追星的行为一文不值。当然,追星者的过激行为固然不可取,然而不少青少年研究学者亦指出,追星行为有如“青春痘”,是某个年龄段的心理表现,甚至可说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有学者从心理学上作出剖析指,当青少年成长之际,由儿童阶段的家庭系统进入社会,在外开始建立身份认同时,必渴望得到朋辈及社会上的支持,而偶像的风光往往令他们为之目眩,因而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 崇拜对象反映价值取向 有社会学者分析,从青少年崇拜的对象,反映的除了是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时,同时亦是整体社会价值观的一个折射,因青少年的文化往往是由整体的文化氛围所做成。据城大一份有关偶像崇拜的调查报告中指,香港中学生首十名最钦佩的人物当中,并没有任何政治家、文学家及公众榜样人物,而只是集中于一些演艺界的名人,以及再上一些体育(足球为主)的明星。故此,崇拜偶像与崇拜艺人成了等同的名词。浸大青年研究实践中心主任赵维生指出,香港青少年偶像对象的单一化现象,或多或少是香港的价值氛围所造成。香港的娱乐生态一向蓬勃发展,然而却往往成了社会中的单一主题,娱乐新闻往往成了青少年茶余饭后的经常性题目。赵指出,香港社会对于不同明星形象的塑造,很多时集中在他们风光的一面上,而不少失败者却鲜有提及,因而营造出一些“明星易当上”的观念,以为只是“唱歌、跳舞”便可成功,除导致青少年以明星作为偶像的单一化现象,亦形成了一种以外貌为评定偶像的一种表面化思维。若要扭转青少年对偶像单一化想象,从社会文化着手看来是必要的。 霍金“粉丝”积极向上 而杨丽娟事件除了折射出社会的病态价值观外,亦反映出歪曲的社会现象。“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没有不疼子女的父母,杨丽娟担当教员的父亲,为完成女儿心愿,不惜卖楼及拟卖肾让女儿一偿心愿,更在自杀前留下的遗书中力斥刘德华“冷漠无情”甚至质问“父母为孩子实现见你这么个小小心愿,已倾其所有,债台高筑……难道你不心痛和内疚吗?”他的爱女之心固然令人动容,然而他对女儿的过分纵容及有求必应,到底是为她好还是害了她实在值得深思。而在出生率日益下降的香港,父母皆视子女如掌上明珠而呵护备至,杨丽娟现象或可带来当头棒喝之效。 去年霍金访港之际,有近2千个“粉丝”云集香港科技大学,为的只是一睹“偶像”的风采,聆听“偶像”的一席话,当中更不乏学生及青少年。有记者访问一些残障青年,他们都表示霍金的奋斗精神激励了他们,令他们不轻言放弃,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进。而自霍金来港后,他的作品《时间简史》更一度高踞畅销书排行榜首位。只要放下“粉丝是不好”的心态,培养出正确及多元化的欣赏角度,崇拜偶像亦不是一件坏事。(李浩彰)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