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追星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标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3日10:02  人民网-江南时报

  28岁,不是一个青春的年龄。但在兰州女子杨丽娟眼里,28岁的自己还很年轻,因为年轻,所以还有很多梦想。当然,我们不能剥夺一个年轻女子做梦的权利。不过,当自己的梦想遇到残酷的现实后,你应该怎么办?尤其,当你面对自己的父亲,一个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惜生命相争的人,一个给了你生命自己已年迈的男人,你的内心是否有一点点波动?

  杨丽娟,为了自己的梦想,其父亲无奈于26日跳海身亡。杨丽娟一家近来成为新闻关注的焦点。当明星成为青年大众的梦想甚至信仰时,我们的教育应该要反思,我们的社会需要警醒。尤其,当事人已不是一个还停留在追梦年龄的女子,她处于一个应该有更高理想的人生阶段。这是个畸形的“追星”心理。现代文化的多元化让人们的娱乐有了多样的选择,人们的娱乐方式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在这个造星速度“飞”一般增长的年代,你可以追星,你可以幻想,但是你应该有一个道德的底线,当你的梦想逾越过了人性的基线,这是危险的,也是病态的。杨父就是死在了这一病态的梦想中。

  从基本逻辑上,我们似乎要对杨丽娟本人给予谴责,哪怕是道义上的。因为杨父的死跟她有直接关联,如果她不盲目追星,如果她不那么疯狂,其父亲不会跳海而死。但是,谴责是苍白的,无力的,杨父终究是死了。杨丽娟已不是一个常人的心理,我们就不能以一个普通人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她,去要求她。她其实也是个受害者,不良的娱乐环境和文化氛围侵害了一个时代人的灵魂。

  那么谁该对杨父的死承担责任?或者谁应该因杨父的死受到谴责?杨父的死闹得沸沸扬扬足以表明,杨父死于“自杀”。笔者推测,杨父的基本逻辑大致是,自己行将迟暮,如果自己的死能引起公众的关注,最终传到刘天王那里,换得爱女的快乐和满足,那是值得的。这是爱,虽然形式有点扭曲,但本质纯洁,也是杨父“自杀”的动机。他试图用自己的死作为传媒的介质吸引公众的眼球。无形中,似乎媒体的炒作功能成了帮凶。但,这里媒体是无意识的,主观上对杨父的行为以及杨丽娟本人种种做法都是给予否定甚至谴责的,只是客观上,媒体还是被利用了。杨父“看低”了传媒的基本功能,他死后确实为媒体所关注,但媒体关注不是为了广而告之,而是广而告诫,媒体在思考而不是“看热闹”。这里,杨父犯了两个错误,一是爱的没有理性,二是想的没有原则。而且,杨父的死,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其实杨丽娟事件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标本,杨父的死给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更多的思考和反省的空间。包括杨丽娟在内,我们的几代人都应该一起反思,让杨丽娟一家的悲剧不再重演。敬一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06,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