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鸿:艺术创新与商业票房是中国电影的双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6日09:46  深圳商报

  中国式大片正在走向危机

  从正面角度讲,我觉得这几年的大片的确起到了一个领头的、产业推动作用。在海外也是一样,美国电影市场上一年也有二十几部大片,以此来带动了电影产业,这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中国的这些大片虽然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它们在文化价值观、艺术创新方面是不是有活力?是不是能够适应电影发展的需求?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我们不是说大片这种模式有问题,而是目前大片的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普遍缺乏创新,这几年,中国的大片在原有的模式上不断重复,而且在价值观上还有所下降,像《黄金甲(blog)》这样的电影,把毫无价值的东西展现给观众们看,还有对商业元素的过分强调有时候超出了美学的基本底线,这样一来,就必然把大片带上一条绝路。所以,我觉得,最主要的不是我们该不该有大片,而是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助、研究,怎样在现有的大片模式上发展、创新?怎样增加元素来保持它的市场竞争力?

  大片就是所谓的“四大”电影

  我们现在所定义的大片就是指大投资、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我们称之为“四大”的电影。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大投资都是指投资过亿以上的电影;大制作指的是它有大场面和大明星这样的一个基本框架;大营销主要指的是它有一个整合的营销渠道,从项目的发起一直到它的生产过程、推销过程,期间经历了各种不同的媒介和形式,从而创造了一种“事件”,其最终结果是,把看一场电影当成了全民都关注的文化事件,还用了不同的推广手段进行全方位的覆盖营销,所以,我们又称之为“事件性营销”,而不仅仅是影片营销;大市场主要指这些大片都不仅仅依靠国内市场,且非常重视国际市场,因此,在影片中,往往配置了很多国际元素,比如说,不同国家的电影演员,不同国家的文化元素,以此来满足世界各个不同市场的需要。所以,我们也把这种大制作、大市场的电影看做是“拼盘式”的电影,为国际市场的需要而拼制的一道大餐。这种电影在纯粹性、单一性方面肯定不足,带有更多的混杂性,而这种混杂性往往是由市场决定的,是由拼盘的基本样式决定的。

  

蛋糕、饼干与“倒二八”定律

  小制作的影片和大片之间并不是一种必然的对立的关系,在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里,大片应该是起引导作用的,就像在市场上,大企业应该起领导作用一样。这就是市场所谓的“倒二八”定律,即由百分之二十的产品创造百分之八十的收益。但是,大片起引导作用并不等于中小影片就没有市场,其实,大片往往把电影市场做成一块“大蛋糕”,其它的中小电影也会被吸引过来,来分切一块,假如没有大片把电影市场做大,只有中小制作的电影的话,市场就会是一块“小饼干”,大家都没有生存的空间。所以,这两个本来就不对立,既不能用大片来排斥中小电影,相反,中小电影可以弥补大片所“牺牲”了的观众的分众市场,甚至也带来不同的品位、不同的趣味,在一定程度上,它也能帮助大片不断创新、不断更新和吸纳新的营养。

  另一角度上讲,独立制作的影片也不要把大片当成自己的敌人,如果没有大片来带动,中小电影是没有市场的;如果没有大片,进影院的观众会越来越少,中小制作的电影就更没有人去看。所以,只有“蛋糕”做大了,中小制作的电影才有生存的空间。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商品市场一样,既有大众畅销品,又有分众分类产品;既有大路货,也有精品店、专卖店,这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市场消费格局。

  未来中国电影的模式肯定是以大片作为金字塔的尖,一批类型电影作为支柱,少量的艺术电影作为补充,这才是电影发展的比较健康的格局。20%的电影创造80%的市场效应和票房,当然,在这20%当中,除了大制作的大片外,还应该有一部分类型片,商业电影的总数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受众的类型电影来构成的。

  未来的关键是创意的竞争,

  也是人的竞争

  衡量一部电影是否成功,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比如,在变革时期,我可能会选择一个有创新精神、但是却没有大众的电影;如果是在一个常规的产业发展时期,我可能会认为应该是既有艺术品位、又有很好的票房的电影才是一个好电影。每个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评价一部好的影片,首先,要看它是否有艺术创新、艺术创造、艺术想像力;第二,看它是不是有可传达性、可接受性,可以被大多数人所接纳和认知。在多数情况下,我希望两者是统一的,但在少数情况下,比如特殊的变革时期,我则认为,有创新性比单纯的有票房更重要。

  现在,如果我们单纯说,中小型电影没有发行渠道,或者观众很难看到其实并不是唯一的问题,我们现在有很多的艺术电影在创作观念上、创作水平上与世界电影的发展潮流还是有距离的。我们每年在影院里看到的一些号称艺术片的国产电影实际上观众也不爱看,除了观众的问题外,电影本身也有问题。

  电影工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共同组建。现在,中国的电影过多地依赖两三位导演,中青年导演缺乏发展空间和展现的平台,实际上,目前,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在培养青年导演,未来的电影市场关键是创意的竞争,也是人的竞争。所以,政府也应该更多地推动青年电影人走上电影的核心舞台,改变目前过多地依赖两三位导演的状况。

  第六代不该继续“愤青”下去

  中小制作的电影大量应该是类型电影,就像《疯狂的石头》(blog)这样的影片,其实,严格说来,它并不是艺术片,包括现在我们拍的一些恐怖片、青春偶像片、爱情片等。我觉得,我们更需要一些更有创造力、想像力、有现代精神的类型电影来回馈观众,而艺术电影的数量在一个国家的电影生产上也从来都是少数,我们不能说一年生产300部影片中,有200部是艺术片,这绝对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而只能是20部或30部是艺术电影,只能是少量的,大量的应该是商业电影,包括类型片。

  但是,现在中国的类型片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第一,量少;第二,观念过于陈旧;再次,整个类型片的制作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很差,从编剧到演员,到导演,再到摄影,整个影片的节奏、风格都很差,中国类型片还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所以又回到最基本的问题:人才。

  第五代已经是50多岁,接近60岁的人了,如果第六代导演还不成熟,中国电影真的是后继无人了,我们对青年导演还是充满期待的,经过这些年的磨练,他们不应该继续扮演“愤青”的角色,而应该真正长大成人了。

  记录:记者李佳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