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深圳,向话剧演出重镇前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6日09:47  深圳商报

  从1907年弘一法师的“春柳社”把话剧引进中国,漫长的100年让话剧成为国人喜爱的艺术品种;而深圳的话剧历史如同这个城市的历史一样,只有短短22年。

  没有戏剧传统,缺乏演出力量,原创剧目不足,市场培育滞后——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充满实验精神的深圳仍然拥有了一大批具有突破性和颠覆意味的戏剧,仍然显示出成为京沪之外、当代话剧第三个演出重镇的可能性。深圳正走在成为新的艺术文化展演中心的路上,正如一位本土学者所言,虽然现在话剧还在“冬眠期”,但我们希望这个“冬眠期”能够在没有冬季的南方结束。

  溯源:深圳话剧始于实验话剧

  1985年底,最早移居深圳的一群戏剧工作者依傍着深圳大学,组建了“粤海门实验剧社”,在深圳排演了当时红及京沪的校园实验话剧《魔方》。

  有资料显示,从1992年至2002年,深圳可查的戏剧演出有24台,其中实验话剧和带有实验性的话剧就占了19台。这说明深圳的实验话剧在数量上虽然不多,却在深圳的话剧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至今,实验话剧仍然是深圳原创话剧的“领头兵”,深圳大学艺术系的“黑匣子”剧场、“石头坞”剧场更在无形中成为话剧人的一块本土话剧舞台。近年来,由深圳大学青年导演吴熙指导的“南头怪事”系列,《寻鱼》,《找鸟》,《坑人》等剧目,不仅颠覆了时空、人物关系等常见的戏剧手法,还大胆运用多种戏剧表现手段,鼓励演员进行即兴创作,最大限度的发挥演员在戏剧表现上的想像力,在港澳台、新加坡等华语地区的巡演中,得到了话剧同业的认可和赞誉。

  理想:京沪之后第三个戏剧重镇

  然而,现在深圳演出市场上,以小剧场形式上演的实验戏剧却凤毛麟角。近些年的深圳话剧舞台,基本仍以“外来剧”为主。从2000年以后深圳大剧院、深圳戏院和华夏艺术中心上演的剧目可见一斑,2001年3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投排的百老汇经典名剧《蝴蝶是自由的》在深圳戏院连演3场,票房爆满不止,还加演一场;11月,中央实验话剧院的《狂飙》在深圳戏院演出2场,票房21万元;12月,陈佩斯《托儿》在深圳大剧院演出3场,场场爆满;2003年11月,《恋爱的犀牛》在深圳大剧院演出2场,售出7成票。

  深圳,越来越显示出成为当代话剧演出重镇的可能性。让我们看看这些剧名:明星版话剧《雷雨》,孟京辉颇具争议的《琥珀》,熊源伟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哈尔滨话剧院的《秋天的二人转》,中国国家话剧院(blog)的《最后一个情圣》,田沁鑫(blog)的《赵平同学》和《生死场》,张广天(blog)的《切·格瓦拉》,台湾表演工作坊的《暗恋桃花源(blog)》,葛优出演的《西望长安》,甚至是即将到来的“中国话剧百年经典剧目展演”,深圳也在展演的8省市之列。几乎所有国内当红话剧,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深圳作为巡演的“必经之地”。

  曾经的深圳戏剧领航人、原深圳戏剧协会主席熊源伟有个雄心勃勃的理想:“用5到10年时间,希望把深圳打造成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戏剧重镇。”

  危机:“名人、名剧、名团”观剧心态

  尽管如此,仍有许多名作在深圳话剧市场上屡屡遇冷。去年5月,一部由田沁鑫执导、在北京、上海等地反响热烈、票房飘红的《生死场》,在深圳却只卖出了几千元的票,7月,张广天的《切·格瓦拉》也在深圳遭遇寒流。

  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产业室主任胡野秋分析说,“现在每年的演出季都很红火,但红火的背后是演出机构的无奈,他们要花大力气解决‘赞助’、‘冠名’问题,企业包场仍是文化消费的基石,认名人、名剧、名团仍然是票房的唯一保证,市民们似乎还不习惯排队购票看戏、听音乐。”熊源伟也认为,如果说深圳的观众喜欢看话剧的话,不如说他们是喜欢看明星,这种放弃了话剧本身之美,而只专注于表面形式的欣赏,永远只是浮在表面的。

  “名人、名剧、名团”的观剧心态,使得深圳市场不仅时不时不买商业性戏剧演出的账,还和小剧场话剧彻底较上了劲。今年年初,由北京戏逍堂话剧工坊出品的一部民营小剧场话剧《有多少爱可以胡来》,在京沪等地冲击了百场后移师深圳,却难续之前的票房神话。

  熊源伟认为,深圳有实验话剧的观众群,有顽强的实践者,惟独“缺乏一个展演戏剧的空间,先要有一个‘物理的场’才会有一个‘心理的场’。如果在中心区有这样一个戏剧表演场所,每天坚持演出,创造一个良好的戏剧氛围,不出三五年,看话剧就会成为深圳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坚持认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深圳许多优秀的原创实验话剧没有公演。

  希望:原创戏剧力量在行动

  当北京、上海等城市纷纷推出属于自己的本土原创作品的同时,深圳却一直靠商业性戏剧演出来补充本身的原创话剧缺憾。因此,关于原创作品缺乏、创作群体缺失、观众观赏热情和习惯无从培养和满足的遗憾屡被提起。

  在去年的创意12月,人们欣喜地发现,深圳戏剧协会在“创意剧场”上推出了两部原创话剧:《有一种花的语言》和《蓝色交响曲》。虽然影响远远不及以孟京辉、张广天等大导演的剧作,但人们看到了深圳潜藏的庞大的戏剧观众群体和热爱戏剧的演员,他们创造出的本土话剧作品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冲击。据了解,深圳戏剧协会最近几年已经制作了15部原创话剧,在实践中逐渐扩大本土话剧的声音。

  作者:记者刘悠扬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