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琴:靠什么激活百年话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6日10:04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7年是中国话剧百年华诞。从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团体——春柳社在东京演出《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到成为民族文化中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中国话剧整整走过了100年。

  一百年,艰难曲折;一百年,光华璀璨。20世纪初,随着大清帝国的日趋衰败,一些有识之士把目光转向西方,试图从中寻求疗救中国社会的药方。正是在中国人探求革新的过程中,西方戏剧被引了进来。这是中国人一种主动的文化选择。

  话剧进入中国之后,伴随着中国人民追求民主科学、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始终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关注世道人心、国计民生,与国家和时代同声相应,凸显现实主义的光辉品格,成为表达中国民众心声、具有强烈感染力和战斗力的艺术形式,在中国舞台上写下不朽篇章。

  百年话剧的辉煌成就令人由衷骄傲。今年4月6日起,话剧百年的一系列纪念活动将在全国各地隆重举行:北京召开纪念大会;31台新创优秀剧目北京展演,32台百年经典剧目全国8个省市展演。此外文化部、人事部将联合表彰30位有突出贡献的话剧艺术家、80位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发行中国话剧百年纪念

邮票;出版《中国话剧百年剧作选》等等。

  话剧的成就固然令人欣慰,但话剧近年来的低迷与徘徊,同样带给人们凝重的思考。这个曾经与中国社会现实生活血肉相连的艺术形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离观众渐行渐远:远离生活,远离现实,越来越“小众化”,贵族化,曲高和寡;缺少好剧本,缺少观众,缺少制作话剧的专业人士,新创剧目少,演出票价过高等等,无疑都成了中国话剧的巨大漏洞。

  有关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能卖出票的话剧,一般是三种形式,一种是切中时弊的社会批评剧,一种是有点情色的情感话剧,还有一种是以小品形式表演的话剧。且不论哪一种,都与话剧的本质有距离,许多作品都与生活、观众不相干,还有的仅靠明星助阵和过度包装。因此认为,当代中国话剧落伍了,这个已有百年历史的剧种已进入冬眠状态,唤醒它已不是朝夕之事。

  百年纪念,一系列活动将是一次对话剧的集中检阅和重新激活,人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将再次触摸话剧的精神追求和艺术理想。但仅有这些活动可能还远远不够,一时间热闹之余或许更需冷静思考与自省,需要理清思路,需要拿出对策:中国话剧如何发展?将以何种姿态走向新的百年?这是严肃而艰难的课题。

  重视推广与普及,重视经典与原创,坚持民族化,坚持与时代同行,坚持实验与探索,中国话剧的路还很长。许多话剧界人士和老艺术家呼吁,站在百年的门槛上,中国话剧要总结,要讨论,要提升;发扬传统,打开局面;继续丰富审美意趣和人文内涵,在向话剧本体皈依过程中鲜活地反映时代和社会的脉动,改善机制,开拓创新,让话剧充满活力地前行。

  在以往的百年岁月里,中国话剧名作如林,群星璀璨。话剧的民族化理想和现实主义品格,始终如电光火炬迸发出鼓舞斗志、振奋人心的巨大力量。百年后的今天,中国话剧的时代环境大为改观,话剧必将浴火重生,迎来新生面;话剧人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也将穿越时空,在中国的艺术舞台上激情飞扬。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