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那些人曾闪耀在百年星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6日10:53  深圳商报

  1、欧阳(blog)予倩: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

  欧阳予倩是一位影、戏、剧全能的艺术家。早在上世纪20年代,他就开始从事改良京剧的尝试,曾与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齐名,有“北梅南欧”之美誉。在话剧方面,他也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奠基者、开拓者之一,一生创作改编话剧40余部,导演话剧50余部,创作、改编、修改戏曲剧本近50部;解放后,他又致力于教育工作,曾任中央戏剧学院、中央实验话剧院院长等重要职务。50年代,他把京剧《桃花扇》改编成话剧,成为中国话剧舞台的保留剧目。

  2、熊佛西:培养中国第一批戏剧人才

  熊佛西青年时赴美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戏剧教育,回国后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主任,其间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戏剧人才。20世纪30年代初先生在河北定县参加主持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所办农民戏剧实验,40年代先生任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校长。1948年这个学校有戏剧节,举办从春柳社以来的戏剧文物展,纪念会上,先生呼吁戏剧工作者们“充实自己研究技巧,含辛茹苦,共谋中国戏剧复兴”。

  3、宋春舫:系统引进西方现代戏剧第一人

  中国早期戏剧理论家、剧作家。1916年,他在

北京大学文科开设了“欧洲戏剧”课程,这是西洋戏剧作为一门科学正式进入中国高等学校讲坛的开始;中国最早介绍西方小剧场戏剧的文章,是他于1919年所写的《小戏院的意义、由来及现状》;上世纪20年代,将西方现代戏剧流派引入中国,宋春舫是第一人。他同时还创作剧本,出版有《一幅喜神》、《五里雾中》、《原来是梦》等,都是喜剧。唐说:“喜剧作者,丁西林外,春舫也可说是卓然的一家。”

  4、田汉:确立“现代戏剧文学”的历史价值

  田汉的贡献,在于以自己的实践确立了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历史价值。他创办著名的“南国社”,组织演出,团结和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他一生致力于话剧事业,留下了63部话剧,称他为中国话剧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当之无愧。他的优秀代表作品《名优之死》、《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等,都列入中国百年话剧的保留剧目之中。

  5、洪深:奠定现代话剧导演制

  作为中国接受过西方系统戏剧训练的第一人,洪深从哈佛大学戏剧文学系毕业归国后便开创了数个第一:最先为“话剧”正名;先建立起了话剧的专业导演职能和正规排演制度;舞台美术方面,他是第一个用软景片布景的;彻底改变文明戏的“幕表制”,整个剧本由各种镜头组成,极具开创意义。

  6、丁西林:中国现代第一位喜剧大师

  丁西林的正式身份,是物理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兼所长,戏剧只是他的“业余爱好”。然而仅凭这个业余爱好,丁西林就成了“独幕剧圣手”、“中国现代第一位喜剧大师”。丁西林在整个中国话剧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中国现代话剧以悲剧为主体,他是为数不多的喜剧作家之一;中国现代话剧的代表作大多是多幕剧,他却执著于独幕剧创作的艺术实验,并且创作了堪称典范的作品;他出现在中国现代话剧的初期,可是从起笔就达到了高水准,表现出一种艺术上的成熟。

  7、曹禺:中国现代话剧地标

  中国话剧界编剧的一座丰碑,百年话剧当之无愧的象征性人物。他把西方话剧的“三整一律”引入中国,创作出人物性格丰满的《雷雨》,开启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创作里程。正是他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经典剧作,使中国现代话剧剧场艺术得以确立,整体推动了舞台导演、表演和舞美设计综合水平的提高。曹禺使中国话剧从创始和实验阶段走了出来,真正成为一门成熟的舞台艺术样式。

  8、郭沫若:历史剧集大成者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朵奇葩。他既是卓有成就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也是充满激情的浪漫诗人和剧作家。他的剧作大多是诗剧和历史剧,充满了喷发式的浪漫激情,其中1942年创作的《屈原》达到艺术顶峰。郭沫若的史剧创作体现了他诗人、史学家和政治家三位一体的风格。他浪漫主义地处理人物形象和构设矛盾冲突,强调古为今用,主题明确,倾向鲜明,这些使他成为自成一家的历史剧作家。

  9、李健吾:最早从事西方戏剧研究的学者之一

  剧作家、戏剧评论家、翻译家。李健吾1923年开始发表剧本,先后共创作、改编近50部剧作,被称为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剧作家。他一生写过大量戏剧评论,如《雷雨》、《论〈上海屋檐下〉》、《清明前后》、《读〈茶馆〉》等,对剧作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艺术上常有独到见解。此外,他还是中国最早从事外国戏剧文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从1925年就发表译作,以小说、剧本为多,间有理论。

  10、夏衍:红色话剧家

  中国话剧先驱者,红色剧作家。夏衍创作的话剧《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等10余部作品,成为中国戏剧长廊中的传世佳作。在现代话剧史上,老舍主要以北京市民为题材进行创作,夏衍则把上海小市民的生活搬上了舞台。他善于写普通知识分子与小市民平凡的人生,从“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内在的悲剧性与喜剧性,产生了类似契诃夫含泪微笑的艺术风格。

  11、石挥:40年代的“话剧皇帝”

  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在40年代的上海话剧界,由于在《雷雨》、《家》、《正气歌》、《大马戏团》、《秋海棠》、《夜店》等话剧中的精彩表演,石挥被公认为“话剧皇帝”。他在人物创造上的性格化能力很强,建国以后,由他执导的《天仙配》、《鸡毛信》也是我国在国际上最早获奖的影片。

  12、“四大名旦”:白秦张舒

  中国早期话剧诞生之初,正是男女不同台的时候,正是欧阳予倩、李叔同等众多话剧男旦的大胆尝试,才拉开了中国戏剧诞生的序幕。到了抗战时期,应国内时局所需,话剧界逐渐男女同台,才有了话剧史上的“四大名旦”:白杨、秦怡、张瑞芳、舒绣文,早期由男旦撑起话剧“半边天”的历史自此宣告结束。

  13、老舍:京味话剧开创者

  在中国话剧曾经的一个高峰上,一位敢于用生命向整个时代和社会说“不”的人,以他一生42部话剧对他所经历的时代进行了独具震慑力的超拔描摹,这就是老舍。把城市底层生活引进现代话剧的艺术世界,是他的一大建树。1951年,老舍创作了《龙须沟》,获“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1958年上演的《茶馆》则把老舍的话剧艺术推向高峰,成为我国戏剧艺术殿堂的一颗璀璨明珠。

  14、焦菊隐: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奠基人

  20世纪杰出的戏剧家,也是北京人艺演剧学派,亦即人艺风格的创始人和专业化的北京人艺奠基人之一。在中国话剧导演界,焦菊隐以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将西方导演理论与中国戏曲精华相结合,排演了《龙须沟》、《茶馆》、《蔡文姬》等一批体现中国气派和时代人文精神的作品,是民族化话剧风格的集大成者。从1950年导演北京人艺的揭幕戏《龙须沟》开始,焦菊隐就提出了确立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独特品格的“心象说”。在这一辩证法的引导下,《茶馆》则成为“心象派”戏剧思想的一座丰碑。

  15、于是之:具有学者风范的表演艺术大家

  在中国的话剧界,于是之堪称是一位具有学者风范的表演艺术大家。多年来,他不断地探索和总结自己表演上的成功经验,用自己的艺术实践阐述了著名学者、北京人艺总导演焦菊隐先生的“心象”说,并且丰富、发展了这一行之有效的创作方法。从《龙须沟》里的程疯子、《骆驼祥子》里的老马,到《茶馆》里的王利发,有着深厚底层生活阅历的于是之用自己创造性的表演,开创了一种本色质朴、含蓄深沉且富有诗意的表演传统。

  16、英若诚:惟一堪称“国际明星”的老艺术家

  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学者和翻译家。在几十年舞台生涯中,英若诚塑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先后出演了《雷雨》、《骆驼祥子》、《茶馆》、《推销员之死》等经典名剧,是老一辈演员中惟一堪称“国际明星”的艺术家。他同时是一位优秀的话剧导演,还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翻译家之一,在中外戏剧交流方面的成就无人可以替代。他把中国的话剧《茶馆》、《家》等介绍到国外,又把国外的经典《推销员之死》、《哗变》等以及莎士比亚的名著介绍到中国。

  17、黄佐临:“写意戏剧观”奠定海派话剧基础

  话剧导演界素有“北焦南黄”之称,指的就是焦菊隐和黄佐临。作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始人之一,黄佐临是一位以排演现代派话剧而著称的艺术家。他又是一位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大师,是中国戏剧界最善于变革舞台样式的一位高手。他倡导的“写意戏剧观”,汲取了以“梅、史、布”三位大师代表的戏剧精髓,力求创造能具有中国气派、民族风格的戏剧样式,是海派话剧的理论基础。

  18、赖声川(blog):台湾现代剧场的缔造者

  台湾剧场工业先行者,“表演工作坊”主人,被誉为“台湾现代剧场的缔造者”,他用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把曾经荒芜的台湾剧场艺术浇灌得欣欣向荣。他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使濒于灭绝的台湾相声起死回生,《暗恋桃花源(blog)》更创造了二十年不败的舞台奇迹。赖声川的戏剧,总能在“精致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找到平衡,他的舞台作品被国际媒体誉为“世界上最精彩之中国语文剧场”。

  19、林兆华:中国先锋戏剧大师

  从1961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至今,林兆华一直活跃在当代中国话剧界,执导了《绝对信号》、《车站》、《野人》、《红白喜事》、《狗儿爷涅?》、《理查三世》、《等待戈多》、新版《茶馆》、《风月无边》等几十部作品。从实验戏剧到现实主义作品,林兆华在先锋与现实之间纵横开拓,继承传统又反叛传统,借鉴民族戏曲又超越民族戏曲,吸收西方现代舞台技法又不为西方现代戏剧观念所拘束,是中国当代的先锋戏剧导演大师。

  20、孟京辉:最具争议的先锋戏剧导演

  孟京辉是近年来最受欢迎、也最具争议的年轻戏剧导演,他的戏剧在中国当代小剧场火爆一时,如《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等待戈多》、《恋爱的犀牛》等都得到了很高的赞誉,认为他是新的青年先锋剧派代表。1995年,孟京辉就开始了实验话剧的探索,但直到1997年的《思凡·十日谈》才真正引起轰动,以导演孟京辉为招牌的小剧场话剧渐成气候,以其幽默、时尚、新锐的风格,一开始吸引的是文艺青年,至《恋爱的犀牛》终于进入主流市场。

  作者:记者刘悠扬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