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深圳商报:为疯狂追星设定一个底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7日09:56  深圳商报

  最先披露杨丽娟追星事件的《兰州晨报》发表了《健康追星倡议书》;《青年文摘》杂志联合某网站在即将出版的5月刊发起“反追星运动”;全国最大的粉丝服务网站粉丝网联合唱片公司、艺人经纪公司和歌迷俱乐部结盟,共同制定出“健康追星守则”;天涯出现一个帖子,称郑州几所大学的学生联合搞了一次“砸星运动”,呼吁大学生要健康追星……作为杨丽娟事件的后续行为,这些反对病态追星、提倡健康追星的活动,是媒体和社会对杨丽娟追星进行深刻反思后的结果。同时这也说明,当下存在的青少年过度追星的行为,的确到了需要进行引导和约束的时候。

  追星引发的悲剧这些年来不绝于耳,直到杨丽娟追星致使父亲投海自杀,这起悲剧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如果不是杨丽娟追星13年终于得见偶像,如果不是死去的是杨丽娟的父亲,如果这起事件不具备如此多的戏剧性,相信这起事件最多成为一条小小的花边新闻而已。如果如此具有代表性的追星事件只给社会提供了一条消遣性的新闻,那才是莫大的悲哀。可是,杨丽娟追星事件的迅速沉寂,愈发证实,杨父之死不过增添了这一事件的八卦性,人们仍然把青少年追星当作正常的娱乐消费,认为以往的包括正在发生的悲剧只是个例。

  社会的麻木从对待追星与反追星的态度便可以看出端倪。杨父投海引发的新闻轰动效应,可以用

地震来形容,大批媒体记者赶赴香港,娱乐版面纷纷留出头条位置甚至拿出数版给予报道。而那些提倡反追星的活动,顶多以简讯的形式露了个面便消声匿迹。原因很简单,追星事件历来是娱乐新闻最美妙的点缀,种种报道似乎都是在鼓励粉丝们勇敢一些、再勇敢一些,那么多粉丝如飞蛾扑火般扑到虚拟的梦幻中去,和这些报道的渲染是分不开的。而反追星行为则是乏味的,甚至举办单位会因此背上炒作的嫌疑。人们宁可相信追星尽管有可能过火,但那是发自肺腑的情感表露,也不愿意相信反追星是在用心良苦地提醒粉丝族要理性思考,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目标,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一个附着于明星身上的精神寄生虫。

  反对追星不是倡导青少年彻底与明星绝缘,事实上一个多元的社会也需要明星的存在才完整。除了特立独行的少数分子,大多数人的成长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追星的阶段。欣赏明星制造的文艺作品,学习明星健康向上的精神,没什么不好。但如果迷恋明星表面的绚烂生活,沉迷于他们塑造的虚拟形象不能自拔,则有可能让青少年迷失自我,失去对生活的目标。所以,正确的反追星行为不是鼓励青少年与明星誓不两立,而是引导青少年,作为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应有自己明确的追求。明星及明星带来的娱乐永远只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青少年应该学会将这个部分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之内,可以适当缺乏,但决不能使之泛滥。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提倡健康追星的几家单位都是用户或读者群多为青少年的单位,由于目标用户或读者明确,他们的倡导很容易得到受众的理解和支持。如《青年文摘》和腾讯网发起的“反追星运动”,前者是创刊二十余年拥有数百万读者的青年刊物,后者是拥有数亿用户的即时通讯服务网站,他们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影响不言而喻。据了解,这次活动不仅得到了很多读者和青少年网民的支持,作家海岩(blog)、毕淑敏、郭敬明(blog)刘仪伟等数十位作家、娱乐圈人士也纷纷签名支持。作家和明星号召青少年理性追星,这是一个值得高兴的信号,作为具备不同影响力的他们,本应是被追逐的对象,现在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喜欢他们的读者和粉丝,盲目的、过度的、极端的追星行为是不合理的,与明星保持一定的距离,非但不会推远明星与粉丝的距离,反而会让彼此更加尊重。

  反追星没能营造出一定的舆论环境,这是可以理解的。娱乐带来的喧嚣和浮躁被误解为精神的开放和生活的花絮,人们正沉醉其中乐此不疲。娱乐所能触及的底线被一再地拉长,可大家都还觉得,我们的娱乐还不够疯狂,我们还需要更疯狂一些的娱乐来刺激麻木的神经。而反追星运动则尝试着在给追星行为制定一些规则,或者设定一个底线,这个规则可能没有多少人会把它当回事,甚至有人会对其嗤之以鼻。这些提议或倡导可能永远达不到当头棒喝的作用,但我们还应该为之感到欣慰,毕竟还有人在试图阻止青少年往娱乐至死的路上狂奔。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93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