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济南时报:公众认可便是最好的“上岗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0日10:54 济南时报
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会近日在京召开。经过文化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长达5年的筹备,对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即将推开,今后从事影视、歌唱、舞蹈等文化行当将需持证上岗。文化部有关官员说,“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选择合格人员进入文化工作者队伍,保证人员专业素质,同时对社会上各种出于商业目的而举办的选秀活动起到降温作用。”(4月19日中国新闻网) 这年头,考证是很时兴的。不是人们有“考证癖”,而是没有证就不好上岗就业。现在,影视、歌唱、舞蹈等行当的从业人员也即将加入到热火朝天的考证大军里了。但如此“规范管理”是什么幸事吗? 文艺是有民间性的,是讲究宽松自由的,标准也是多元的。在这样的领域,最不应该搞什么限制,设一个官方的准入门槛,而是应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其百花齐放。“统一标准、统一试题、统一考务、统一发证”,以“统一”来评判具有多元性的东西,这是在选拔文化工作者吗?文化工作者需要这样的选拔吗? 在文革中有过惨痛经历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曾在《人民日报》发表《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的文章。他认为,“非要管得那么具体,就是自找麻烦,出力不讨好,就是祸害文艺”,“大可不必领导作家怎么写文章,演员怎么演戏”。这是深刻总结教训、凝结着血泪的肺腑之言。现在,让演员们、歌星们必须持证上岗,对其强行予以“领导”,这是不是操心太多、管得太宽呢? 巴金先生也说,“作家和艺术家活在自己的作品中,活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而不是活在长官的嘴上”。长官们的审美趣味与公众很难说会相合,长官们弄出的那些考核标准也未必就能筛选出合乎公众口味的文化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更需要的是自由地进行艺术实践的空间,而不是种种的约束、纷繁的标准。 对于影视、歌唱、舞蹈等行当的从业人员而言,根本没必要为他们上岗设置什么门槛,公众认可与否便是门槛,公众认可便是有了“上岗证”。如果公众不认可,即便有一张官方发的上岗证又能怎样?如果公众认可,却因未取得上岗证而被剥夺了进行合法表演的资格,这是否太过滑稽?事实上,演艺舞台是最不相信什么应试能力、什么上岗证的,在这里只相信实力。经过一番大浪淘沙,该繁荣的繁荣起来了,该淘汰的被淘汰了,文化水平高的不见得受欢迎,文化水平低但文艺细胞丰富的却能成为深受喜爱的明星。 通过持证上岗制度人为设置一个门槛,除了将让一批人失掉从业资格之外,没别的“好处”,此举反倒有搞执法经济、谋取部门利益的嫌疑——此制度实行之后,则必然意味着全国千百万的文化行当从业人员都将参加考试,而参加考试则不免就要交考试费,或者还得买本参考书,发证的时候恐怕还得交证件工本费,而且搞权力寻租的机会也大大增加,有关部门极有可能会获得丰厚的收益! 有碍于文化的繁荣,并有瓜田李下的嫌疑,这样的举措还是“胎死腹中”的好。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