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明:中国电影海外获奖只是锦上添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4日09:28  新京报

  姜文《太阳照常升起》未能如愿在戛纳升起,打破了继《三峡好人》《图雅的婚事》获得金狮和金熊后中国电影在欧洲影展三连冠的梦想,很多人的失望之情难以掩饰。我理解这种心情,但觉得毫无必要———我这不是心灵鸡汤,也不是酸葡萄。

  诚然,戛纳是世界一流的影展,它发掘了不少大师级影人和经典级作品。但跟世界上任何电影奖一样,它的眼光再敏锐,也有其局限。

  比如,它不时会评选一流影人的二流作品,而且会受到政治风向的左右而追捧一些极其左倾的影片。更重要的是,它会遗漏佳片。无论是少数评委把持的欧洲电影奖,还是大批同业人员投票产生的美国奥斯卡,均会留下串串遗珠。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过去一百多年来的伟大影片,估计三分之二从未得到任何奖项的青睐。

  这并不是暗示姜文的新片理应得奖。我尚未观赏该片,根本没有评判的资格。但我深信,一部影片的艺术水准可以有多种方式来衡量,获奖(包括国内奖项)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往往不是最主要的尺度。一部影片的社会效应,可以看它是否引起广泛的反响,促进大众心理的潜移默化或升腾飞跃;从艺术成就的层面,可以看它是否获得相当比例的掌握话语权者的首肯;还有更长远的,就是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大浪淘沙后依然打动下一代。获奖与否其实只代表了第二层面(掌握话语者的选择)中的很小一部分。

  我们如此看重欧美的电影奖,首先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电影奖缺乏分量。照理说,本国的评选应该比外国的评选更具针对性,至少更能反映作品的社会价值,但因为我们的电影奖充斥着种种弊端,包括黑箱操作、平均主义、政治挂帅等等,使得发奖常常沦为小圈子的自我贴金,既不能反映大众趣味,也无法体现艺术价值。其次,我们缺乏文化自信心,对于自己的佳作、杰作不敢充分肯定,非得到国外绕一圈、得到外人赞美才能算数。从第五代以来,基本上都是这条路径。假设张艺谋贾樟柯的作品没有在西方屡获大奖,我们敢承认这些作品的成就吗?即便有人说好,也是少数,而且会淹没在口水的海洋中。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现在还不如80年代初,当年吴贻弓的《城南旧事》冲刺奥斯卡败下阵来,大家根本不以为然,因为该片的中国味道太浓,很可能西方评委难以欣赏。

  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大,体现在电影奖上,应该是既尊重其他文化的审美趣味,同时正视自己文化的差异性和特殊魅力。获得海外奖项是一件值得骄傲、值得庆贺的好事,但没有获奖未必表示低人一等,任何电影奖均属于锦上添花。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扩大自己在艺术评判上的权威声音———不是为了跟西方抗衡,而是为了比西方人更精准地发掘和声援中国影坛的千里马。

  □周黎明(北京影评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