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国青年报:持证上岗会让文化繁荣创新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6日09:34  中国青年报

  作者:单士兵

  尽管我们处于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但有关文化边界的争议也始终不绝于耳。文化样式的创造与创新,离不开特定的主体。顺沿着这样的思维,为文化从业人员的资格划定一个边界,似乎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现在,经过文化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长达5年的筹备,对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即将推开,今后从事影视、歌唱、舞蹈等文化行当将需持证上岗,争取在三五年内逐步做到持证进入文化行业、持证竞聘工作岗位。

  在市场化、职业化时代,持证上岗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一纸证书,就是一个门槛,目的就是通过过滤来去伪存真,去恶存善。事实上,所有的职业资格认证都会扛着良好的制度诉求的旗号,比如,此次在文化行业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文化部相关官员就表示,目的是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对社会上各种出于商业目的而举办的选秀活动起到降温作用。不过,基于文化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定属性,这一领域持证上岗要想实践其过滤功能,来繁荣发展中国文化事业,又不是个简单问题。

  对于文化生产与创造而言,我们必须承认,市场需求从某种意义上是最终的裁判者和风向标。事实上,当前的文化生态是由精英文化、高雅文化、大众文化等多种形态组合汇集而成的。在社会分层成为客观现实的今天,我们在认同精英文化的教益功能的同时,也不能抹杀大众文化的娱乐价值。不同类型层次的文化娱乐产品,必须只能由不同层次的群体来生产制造,从这个意义看,所有参与文化制造的人员,其身份都应该作为文化从业人员的存在。

  如果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试题、统一考务、统一发证”的原则来划定文化从业人员的资格边界,我不知道,在一纸上岗证的过滤之下,会不会有许多农村的草台班子不得不面临解散,会不会有许多乡镇的庙会文化陷于萎顿呆滞,会不会有许多像二人转这样的乡土文化模式步入绝迹。道理很简单,文化的“制造或创造”与文化的“考试或考核”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更何况,在这个职业分类早就告别传统的“三百六十行”,进入更为多元繁密的年代,机械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已经向我们展示其落后、保守甚至是腐败的一面。我们已经无法统计,现在有多少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充斥水分,是可以随意通过金钱购买的了。而围绕这些证书背后的“考试经济”,已经成为一些行业部门的“敛财手段”。而文化行业本身范畴极其广泛,相关弹性空间则更是极大,我们自然也就有理由担心,在一纸文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背后,很容易写满权钱交易,权力寻租之类的丑象。

  张柠在《文化评价的有罪推论与无罪推论》中有这样的精彩论断:对于中国

传统文化的评价,不妨采用“无罪推定”(还无法证明它是坏的,它就有可能是好的)。对于现实问题、制度问题、全社会价值失衡问题和政府管理问题的评价,不妨采用“有罪推定”(无法证明它是好的,它就是有问题的)。在我看来,审视文化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的鉴定,也可以借用这样的视角。也就是说,在市场需要某种文化,并且这样的文化并非有悖于公序良俗的,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将这类文化的制造者粗暴地驱逐出去。

  中国文化的复兴与发展,离不开自由、多元、创新与竞争的制度环境,而开放就是这一切的最终保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