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吃饱了再谈艺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6日11:59  南方日报

  中国第六代导演之前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的频频获奖,以及他们的电影在票房上的惨败,似乎给了我们这样一种印象:现在还有那么一批导演,为了所谓的艺术,是可以摆脱金钱对他们的奴役的。但这一现象从去年开始有所改变:在去年的欧洲3大电影节上,除了最后时刻入围的贾樟柯,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中国内地出产的电影作品参赛。是导演们黔驴技穷,没有作品拿得出手么?当然不是,去年一年,单是中国内地的电影产量就有330部之多。是他们拿奖拿到手软,对这些荣誉已经不屑一顾了么?当然也不是。欧洲3大电影节,拿过最高奖项的中国人,屈指可数。

  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导演们学“精明”了。不再抱着所谓的“艺术幻想”不放了。毕竟,艺术是缥缈的,拷贝和票房是实在的。不管是金熊金狮还是金棕榈,都不能换成实在的票房。贾樟柯倒是拿了大奖,但《三峡好人》的票房照样只有几万元。所以,与其费尽心机去做“艺术上的突破”,倒不如凭借之前作品在国际上混的“脸儿熟”,把自己最新的影片发行权推销出去,让自己的荷包先鼓起来,之后再把自己的“艺术幻想”变成现实,那样似乎更好。

  所以,内地的导演们依然青睐3大电影节,但内地的成名导演们绝对不会再一味想着将自己的影片拿出去进行竞赛。两年以来,只有贾樟柯和王全安还有这种想法,其他人,都在震撼于《疯狂的石头》所显示的小成本影片的票房潜力,进而开始琢磨自己的道路了。

  我们无法评说,这样的现象究竟是好还是不好,是对还是不对——任何艺术,都得先让制作者们吃饱了才行,任何导演,也不会跟钱过不去。而让电影市场化,也的确是当下中国电影唯一能走的道路。所以,我们无法指责导演们去戛纳叫卖,但我们又为这种在艺术殿堂门口的距离而感到不舒服。

  的确,有些导演还在声称自己将走艺术化的道路。比如王小帅。虽然这次王小帅在去不成戛纳之后声称,他会继续自己“没有票房,只有口碑”的电影道路,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这只不过是没找到合适的剧本和合适的投资方,有条件的时候,他自然想试一下大制作,在这方面,和他同辈的陆川就已经给他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去年在采访张艺谋时,老谋子代表导演们说了一句老实话:“不管什么人,都不会跟钱过不去。”更何况,这并不是来路不明的钱,只是我们的导演们需要放下自己的“艺术”身段而已。现在,导演们“符合市场需要”了,但我们却有点不太习惯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