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京报:“艺术人生”不应抛弃青年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7日09:52 新京报
引子:将近一个月前,朱军在《艺术人生》与嘉宾毛新宇谈及毛岸青时,称其为“家父”,由此引爆“家父门”事件。前日,一直保持沉默的朱军终于开口,借南京一家媒体记者采访之际,向公众道歉。 一个网络事件的流行,其起源往往很无厘头。远的如《韩乔词典》,最近的是“家父”事件。一个口误,一个朱军,一个特殊的谈话对象,就构成了一个轰动的“门”。“家父门”“临幸”了朱军,是一个偶然中的必然,因为朱军如此具有争议性。 “家父门”既是朱军的个人公关危机,也是“艺术人生”的一次危机。人们对朱军非议的背后,也潜藏了对“艺术人生”的不满。这其实是更严重的危机。在此之前,“艺术人生”也经历过“黄牌警告风波”传言,———“艺术人生”收视率下滑,遭受央视黄牌警告,如果收视率在两个月内仍无起色,该栏目将面临关停并转的尴尬。虽有有关人员出门否认,但“艺术人生”收视率严重下滑、观众流失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艺术人生”之所以出现危机,关键在于放弃了青年观众。 《艺术人生》节目本身为观众营造了一种相当迷离的文化气质。该节目开播之初,还算是对青年艺术家给予了较多关注,营造出一种大搞艺术活动传帮带的活跃气氛,节目影响与收视率也一路走高。但随着节目的持续发展,访问的对象渐渐锁定在广大老年艺术家身上,偶尔邀请一些中年或者壮年嘉宾,也是功成名就,甚至依然准备功成身退者。2002年,该节目正式以“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取代了原有的宣传口号“讲述明星的心路历程”。这一变化明确了相关人员的制作思路,“人生”比“明星”更加重要。这一变化使节目必然舍弃娱乐的活跃性,而走向沉重的历史感。 2005年以后,节目的定位再次发生变化,更强调节目的导向性,因此,在选题上也就更倾向于老艺术家。进入2007年,节目开始尝试“建立中国文化精神的博物馆”,这样的要求进一步将选题确定为创造经典作品的老艺术家。标志着“艺术人生”正式放弃了年轻人———青年明星以及青年观众。 老年人代表着过去,青年人代表着现在和未来。老艺术家的经历固然可贵,但也仅是值得收藏而已,他们与当下的社会艺术生活已经告别。而青年艺术家言辞也许略显稚气,文化底蕴不足,但他们的背后是活泼的社会生活,是最大多数的社会大众,是最庞大的消费群体(看看当年老年人对“小燕子”的追捧,就会知道他们也喜欢青春偶像)。艺术人生抛观众于不顾,埋头建立“艺术博物馆”,也让自己变成了一座“博物馆”。这样的节目,显然是与积极进取、活力绽放的时代背道而驰的,因此抛弃与被抛弃也都在意料之中。 不幸的是,老艺术家们被迫承担起了节目走向衰落的责任,其实,“艺术人生”的危机是深层的,是节目反市场,反娱乐,抛弃观众造成的后果。让“艺术人生”焕发青春的良方,归根结底,还是要在青年人身上做文章。 徐来、潘采夫/文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