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戛纳开启中国艺术电影国际之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1日09:44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作者:朱靖江

  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内地电影便曾经入选戛纳,但直到第五代导演进入戛纳电影节的视野,才开始打开局面。

  陈凯歌导演在1993年凭一部浓墨重彩的《霸王别姬》摘得了第46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为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十年风行抢占了一个至高点。而几乎拿遍了所有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张艺谋,惟独在戛纳影展没能折桂,1994年,他最具实力和野心的作品《活着》屈居昆汀·塔伦迪诺的《低俗小说》之后,拿到了评委会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后来他因为《一个都不能少》和戛纳电影节主席闹翻,继而以武侠大片生产商的形象连续出征奥斯卡,似乎也就与戛纳渐渐无缘了。

  另一位在戛纳拿过评委会大奖的中国导演,是演而优则导的姜文。他在2000年入选的《鬼子来了》赢得了第53届戛纳评审团的一致肯定,却因为违规出赛和内容争议,始终没能在国内公映。不过那一年算的上是中国电影人在戛纳最风光的年头,台湾导演杨德昌凭《一一》摘得最佳导演奖,香港演员梁朝伟也因为在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中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影帝桂冠。

  当中国的第五代导演集体转型商业大片制作之后,所谓的“第六代”导演便开始了他们在戛纳的破冰之旅。但除了王小帅《青红》在2005年的戛纳获得了评委会奖,其他中国青年导演在戛纳的表现都不出色,某些人的冒进行为甚至让电影节与中国官方机构之间产生了龃龉。

  但随着电影营销概念的普及,中国电影人更乐于将戛纳当作推销影片的堂会——这固然与戛纳电影节本身设有规模庞大的电影市场有关,但当着全球的电影媒体,也不失为一次风光无限的场外秀。近年来,中国电影人在戛纳行销最大的手笔,也是最大的败笔,自然要数陈凯歌的《无极》(blog)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