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戛纳口味--吃好了再认真追求艺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3日07:39  南方都市报

  张海律专栏

  在最新一部憨豆电影里,那个愚笨的英国人把他法兰西蓝色海岸之旅彻底变成了电影之旅。他破坏了战争片外景地,冒失地闯入戛纳电影节奢华的首映礼现场,将自己粗糙的DV“实验作品”剪辑进让观众犯闷的首映作者电影《重放》里,让后者成为了杰作、导演加冕为大师、女配角转正成女主角,最终憨豆先生也如愿以偿地享受了最漂亮的沙滩。于是,这部《憨豆放大假》也可以被视为戛纳电影节60周年的第一部献礼片。

  现实里,波兰斯基、北野武,科恩兄弟、南尼·莫尼蒂、奥利维耶、加斯·范·森特、简·康平恩、侯孝贤王家卫蔡明亮、陈凯歌……35位大师各自凑出3分钟,为60大寿的戛纳搞了次AA制的饭局,并把它称为《每个人的电影》。而作为容量有限的东家,戛纳这个小港口却不可能成为每个人的电影节,它只是个高度浓缩的名利场,却也能在奢华的酒会、如云的海滩美女间追求艺术趣味、保持大师情结,在吃饱了后忧心忡忡地反思政治和人类精神问题。

  戛纳本该67岁,本该作为与墨索里尼统治下的威尼斯电影节分庭抗礼的民主力量而出现在1939年9月1日,结果大家都明白,那一天,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在它错过了7年间的众多大师贵宾后,迅速地开始了塑造大师、跟随大师的审美活动,它更在1959年的五四青年节,以电影节收尾片《四百下》为标记,大规模地制造了一批叫做“新浪潮”的青年,并在日后成为大师。而科波拉、今村昌平、库斯图里卡、奥古斯特、达登内兄弟在各自的人生十年间梅开二度,这也印证了在某些年代评委们存在着的一种共同审美趣味。

  大师崇拜与艺术气质并不妨碍戛纳对商业化孜孜不倦的追求,从1939年戛纳被法国文化部瞄中那天开始,它就注定不再只是一个供巴黎人夏天来垂钓的小渔村了。战后,为了维持这个电影业内的奢华派对,主办方开始拉赞助、做广告,移到5月份举行的电影节也越来越像广告展示摊和旅游产品博览会。1953年,苛刻的电影节主席让·考克多只颁发了一个奖给乔治·克鲁佐的《恐惧的代价》,这个行为,就像在艺术与商业天平的艺术一端落下一个很重的砝码,从此戛纳在以明星牌大秀商业的同时,也为其电影艺术品位树立起一个绝对高度,两片棕榈叶的图标更成为影迷们购买音像制品时的质保标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戛纳的举办延期了7年,于是戛纳把第一届(1946年)的评委会大奖荣誉给了战争影片《铁道之战》,随后它便开始了与战争题材和政治文化亲热的恋爱史。甚至电影节本身与政治运动都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1968年,学生运动史上最著名的“五月风暴”,一切就像电影《梦想者》中那样,戈达尔和特吕弗带头对同时期的戛纳电影节发难,路易·马勒罗曼·波兰斯基等评委纷纷辞职,最终那年的戛纳电影节停办了,电影人放弃荣誉的同时却赢得了被后世英雄般膜拜的历史。

  作为金钱环绕着的蓝色海岸,影迷要集中注意力才能排除那些越来越喧嚣的绯闻干扰,发现电影艺术的真正魅力。它在铜臭背后始终还保有着自己耀眼的法兰西浪漫生活光泽,这也是《憨豆放大假》结尾时告诉我们的事实,憨豆终于看到那篇干净蔚蓝的大海,大步穿越拥挤的街道和广告牌,走上惬意的沙滩,和所有有着电影梦想的人们唱起法兰西的赞美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