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京报:《蓝莓之夜》看得太“懂”,所以无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3日10:35  新京报

  作者:林奕华

  《蓝莓之夜》被外国观众认为看得太“懂”了,这种评价,未尝不会催生新的王家卫,但也可能是一个王家卫时代的自我完成。

  《蓝莓之夜》为戛纳电影节揭幕,上网看了一些外国影评人对它的反应,像美国的《综艺》、英国的《卫报》都先写为快了。《卫报》的一段或许最“触目惊心”———对于喜爱王家卫电影的人来说。倒不是它对片子的不客气批评,而是该文描写了首映场后的一幕景象。大意是“戛纳的开幕影片离不开两种反应,不是欢呼站立鼓掌十数分钟,便是喝倒彩声久久不止。《蓝莓之夜》两种都不是,而是观众希望尽快到达走道旁的出口离场,静悄悄地。”我猜这第三种反应最可怕的地方是,它固然得不到“爱”,连“恨”也没有挑起,也就象征了被遗忘性很高,因为它在任何角度下来看都“意义不大”。

  可以想象这种“静悄悄”的压逼感对于一部戛纳的开幕影片来说,该是多么残酷。如此反应对一部参赛片或许还好,因为没有艺术家要对观众的喜恶负全责。但开幕影片毕竟不同,因它被主办单位“寄予厚望”:如果它不是万众期待,不能造成话题,不可以为影展拉开幕幔的同时炮制出派对气氛,那接下来的十天要到什么时候才“热”得起来?

  电影工业当然是功利的。

  若非如此,就不会有以下的“教诲”———“成功的商业片在开场十分钟便得完全抓住观众”。还有更夸张的,“观众只会记得开场十分钟与结尾十分钟,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便是在这二十分钟内讲述完毕,其余时间大可以插科打诨过关”。上述金科玉律,是被香港电视台出身的前辈编剧教导过的年轻人告诉我的。

  这也解释了香港电影为何总是把机关算尽当成艺术创作。

  戛纳选《蓝莓之夜》作为开幕影片也是不无计算:王家卫的港式电影人风格加上好莱坞大明星助阵,理应是娱乐和ArtHouse趣味兼备了,不料这道菜式放在这次,就连外国人都嫌冷饭热炒之后还是冷饭———“美”是“美”,但没有体温,因为没有灵魂?

  王家卫在外国影展的惟一一次滑铁卢是挟《东邪西毒》勇闯威尼斯。拍在《阿飞正传》之后,当时王的整个团队想必是雄心万丈。然而“港星之多,多于天上”的该片在跻身参赛影片行列后换来的不是奖座,却是评审与外国观众们一致说“看不懂”,“看不懂”的原因是“分不出片中角色谁是谁”,也“搞不清楚情节从哪里发展到哪里去”。从此之后,王家卫便摒弃大格局策略而改拍“小房间”:不论《重庆森林》《堕落天使》《春光乍泄》还是《花样年华》《2046》,无一不是两个演员在狭小房间里进行“扭麻花”(同场加映异国外景)。也是从这种局促,或“较好控制、较便宜”(王家卫语)的环境中衍生出来的男女关系里,外国观众终于看懂了“王家卫作品”。

  只是在2007年的戛纳,《蓝莓之夜》被外国观众认为看得太“懂”了,这种评价,未尝不会催生新的王家卫,但也可能是一个王家卫时代的自我完成。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