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我在伊朗长大》,人人都爱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4日04:09  新浪娱乐
评论:《我在伊朗长大》,人人都爱她

《我在伊朗长大》海报

  《我在伊朗长大》是我看过的电影里获得掌声最多的一部片子,所有人站起来向导演致敬。该片的制片人凯瑟琳-德纳芙将自己头上的茉莉放到导演玛赞-莎塔碧的胸口,应合了片中的一幕--小女孩问自己的外婆,为什么她的胸口那么香。外婆说她把花放在胸口,因此芳香四溢。

  我看过《我在伊朗长大》的漫画,因此看这个片子并没有那么激动。但是,没有看漫画的观众直接进入到影片,就觉得喜欢到不能自拔。很多人的评价是爱死这部片子了,赞其从人物形象到人物性格都很可爱。

  《我在伊朗长大》讲述一个有皇室血统的伊朗女孩的成长过程。伊朗经历战乱,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日渐保守。女孩难以适应学校的陈腐,因此被父母送到奥地利读书。在奥地利的她,接触朋克被爱情唤起并遭受摧残。在独自流浪两个月后,她要求回国。回国后,她看到战乱后依旧墨守陈规的伊朗,听父亲讲述战争中的伊朗人变得盲从,其实他们并不知道为何要战争为何要牺牲。回国的她并不能全部融入伊朗的生活,对其身份深感迷惑。她不知道她是伊朗人还是外国人。在自我封闭一阵后,开始觉悟。她变得有勇气面对所谓的监管、有了第一段婚姻、看到亲密朋友的意外死亡。她最终的选择是,再次远走他乡,奔赴自由的法国。而自由的代价是她的外婆在其离开后过世,而她未能再见外婆一面。

  该片由导演玛赞-莎塔碧自传体同名漫画演绎而来,掐掉了很多繁杂的部分。比如,在奥地利

留学期间的种种艰辛、她母亲去奥地利看望她的经历、她回国后和儿时朋友接触后的心理落差等。该片的节奏因此而紧凑。漫画以成长时间为顺序,而电影由其现实时空引起回忆。回忆的部分和漫画一样都是黑白二色,颜色浓重,适时地表现女孩孤独的状态以及压抑的伊朗社会;现实部分则是有颜色的,颜色的运用也较为单一。因为是
动画片
,所以很多情节和表现手法都很夸张。比如,当她在奥地利成长为少女时,身体的变化用可爱的方式表现出来--衣服鞋都在瞬间被撑破,似乎成长是一瞬间的事情;她的胸部发育使得她不能承受其重量,轰然倒下……

  玛赞-莎塔碧勇敢地面对自己成长中的诸多问题,不仅是身份认知的迷惑。这些问题包括对祖国的认同,从在异国不敢说自己是伊朗人到大声说出自己的出生地;包括对三段失败恋情的回忆,第一段男友是同志,第二段男友出轨,第三段因婚姻中的琐碎埋葬了爱情;包括对恐惧的认知,从“陷害”他人到直面恐惧再到彻底挣脱恐惧的威胁。观众们长时间的鼓掌是对玛赞-莎塔碧诚实面对自己的赞赏,同时也感谢她让他们认识到伊朗近二十年的真实。而玛赞-莎塔碧的

幽默态度,她以调侃的姿态对自己过去的讲述将为其赢得更多的观众。赵静/文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11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