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死亡笔记》流行校园流毒非浅 暴露文化之伤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1日11:48  深圳商报

  正在上初三的王肃然(化名)告诉记者,他看了很多遍《死亡笔记》的漫画和电影,已经买了好几本“死亡笔记”,“凡是对我不好的,我都把他们列入‘死亡名单’,‘死亡笔记’是我泄愤的工具。我身边的朋友都是这样做的。”

  从5月28日起,全国文化执法人员将再度开展为期一周的查缴《死亡笔记》等恐怖类非法出版物的专项集中行动,以净化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一些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指出,《死亡笔记》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是非观、生命观和审美观,查缴行动十分必要,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但是,在庆幸之余,人们也不禁要问:《死亡笔记》为何会在青少年中流行?我们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到底缺失了什么?

  《死亡笔记》流行:流毒非浅

  两年前,日本漫画《死亡笔记》风靡全国多个省份的校园,号称“名字被写在笔记上的人就会死去”的笔记本随即走俏学生市场;两年后,随着《死亡笔记》真人电影进入中国市场,这股风潮再度掀起。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死亡笔记》实际上是一本严重侵蚀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读物,其恶劣影响甚至有可能超出了人们的估计。

  5月29日,记者从北京宣师二附小五年级一个学生的手里接过了这本根据同名漫画制作、据称可以让人死去的《死亡笔记》:包装纸盒以黑色为底色,封面是几个奇怪的字符。翻开笔记本,里面前10页都是黑底白字写着“DEATHNOTE”的字眼,中文译名为“死亡笔记本”,封底有一个骷髅头,看着让人不寒而栗。这套书里附带一支称为死亡之笔的笔和一张同名的光盘。

  “这本书是我几个月前在菜市口批发市场买的,20多元钱,是我看过所有书里最恐怖最血腥的一本,看完后的几天里我一直都睡不着觉,总做噩梦。”这个学生很害怕再提起这本死亡之书。

  记者随即又问了北京佑安门二小的几个学生,他们都表示听说或看过《死亡笔记》的书、漫画或电影,不少同学还亲身试验过“死亡”操作。

  事实上,很多买《死亡笔记》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企图借助其发泄一些对人、对事的极端不满。正在上初三的王肃然(化名)告诉记者,他看了很多遍《死亡笔记》的漫画和电影,已经买了好几本“死亡笔记”,“凡是对我不好的,我都把他们列入‘死亡名单’,‘死亡笔记’是我泄愤的工具。我身边的朋友都是这样做的。”

  “从《死亡笔记》对青少年精神世界的恶劣影响来看,肃清《死亡笔记》绝对不是因为其是一本非法出版物这么简单。”中央党校研究室赵杰博士说,“它的出现以及学生们趋之若鹜,导致青少年的是非观、生命观和审美观受到严重侵蚀,这对一个民族是非常可怕的。”

  《死亡笔记》风靡:教育之忧

  面对一些青少年身心受到《死亡笔记》不良侵害的现实,人们不禁要问:《死亡笔记》在孩子们中风靡,究竟是谁之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系副教授任苇认为,“关键是我们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缺失的东西太多。”

  虽然有些学生是出于好玩、追潮流而购买了《死亡笔记》,但难免部分学生在遇到不顺心的时候会将他人的名字写在上面,借此宣泄他们的不满,以产生一种报复的快感。任苇表示,中小学生的思想意识、性格都处于非常微妙的状态,他们的世界观还未形成,很容易混淆是非,而我们这方面的教育一直没有新的进展也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在这种形势下从形式和内容都受到青少年欢迎的《死亡笔记》之类必然大行其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则认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压力的引导和关切。崇拜“死亡”就是学生承受压力的外在宣泄。现在的学生在社会竞争下拼命学习,遇到压力却没有合适的宣泄途径,因此很容易受到一些非积极宣泄方式的诱惑。诅咒他人,不仅是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也是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情绪平衡支点的具体表现。

  为什么不少中小学生特别钟爱这类与死亡沾边的东西?首都图书馆馆长倪晓健认为,主因是中小学生对客观世界没有完全认识,易受外界影响。将人名写在“死亡笔记”上,人就会死去,她认为这样的心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受暗示的模式,青少年无法区别漫画虚拟和真实世界,就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另一种就是游戏模式,单纯寻求新奇刺激。”

  倪晓健建议老师和家长应多和孩子沟通。因为缺少沟通,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差,才会有诅咒他人的行为;其次,应加强生命教育。对生命的理解和爱的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缺失生命教育,学生就会动不动把“死亡”挂在嘴边,心理承受力也很弱,同时还要积极寻找替代游戏和玩具,不要让学生沉迷于网络和漫画中。

  北京市精神文明办公室未成年处副处长李建国表示,如想让“死亡笔记”乃至更多的不健康游戏销声匿迹,需要从两方面抓起,一方面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彻底切断这些不良物品的来源,另一方面更要逐渐改善学生受教育的环境,减轻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死亡笔记》侵入:文化之伤

  《死亡笔记》,一本小小的日本漫画,在中国竟然受到青少年强烈追捧,其产品的延伸竟然也就悄悄改变了一些中国孩子的思想。这个问题的出现,在一些社会人士早在几年前就呼吁警惕“文化入侵”的背景下,如今不得不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海外漫画的严峻审视,以及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制造精良的精神产品熏陶下一代的思考。

  国内知名漫画杂志《卡通王》主编助理杜俊认为,《死亡笔记》整件事情的症结在于国内漫画市场不健全:“对于一部漫画来说,它的延伸市场非常重要。漫画延伸市场甚至能创造比漫画本身更高的市场利润。但是漫画进入市场,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来管理它,无论是漫画本身的出版,还是漫画延伸产品的商机都要严格地管理。比如说,一部具有成人思想,反映内容比较深刻的漫画,比较适合18岁以上的读者阅读。那么,这样的漫画就不应该拿给十一二岁的小孩看,他们看不懂,对内容的认识会产生偏差。”

  “管理不配套,海外漫画又良莠不齐,铺天盖地而来,这给我们的一些孩子造成了很多不健康的影响。”尹韵公告诉记者,“比如暴力,老话题了。很多海外漫画都离不开宣扬暴力的主题思想,少年模仿漫画打架、抢劫,甚至杀人这样的新闻并不少。更不可忽视的一种影响,就是文化渗透。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一点已经很明显了。包括日本漫画在内的海外文化产品进入中国,无论是否被社会主流认同,其中肯定夹杂着他们的文化特征。”

  尹韵公认为,中国漫画家应该创作出更多反映本民族精神的漫画,发挥自己的人文特征。

  “《死亡笔记》只是一个例子,它所引发的种种不良影响我们已经不能很好地控制了。以后,也许还会有更多外国漫画会给孩子们带来各种不可估量的影响。完善漫画市场管理,创作本土漫画精品,才是中国漫画发展的健康之路,才能有效防止海外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杜俊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53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