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新京报评论:“红楼”梦醒娱乐狂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2日11:00 新京报
此次《红楼梦》选秀活动的大团圆,也可以说是一场艺术和娱乐“权且利用”的生动表演,让大众找到了乐,让电视台获取了利,让电视剧尚未开拍先预热,赢得碰头彩和期待——一鸡三吃,何乐不为。 历时十个月之久弥散全国范围的《红楼梦中人(blog)》选秀活动,终于落下了帷幕。几家欢乐几家愁,黛玉和宝钗如愿以偿入主电视剧《红楼梦》,宝玉好梦落空,仍在待选之中。 有意思的是,最终登台隆重宣布这一结果的是电视剧《红楼梦》的导演胡玫女士,并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说两位女选手是她亲自认定;而就在前不久,媒体上沸沸扬扬盛传她并不看好这次红楼选秀的结果,能不能来选秀现场一直是个悬念呢。真有点儿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感觉。 不明就里的我们,不大清楚,这究竟是《红楼梦》剧组和电视台他们共同导演的一场先抑后扬的肥皂剧,还是艺术不满于闹腾腾选秀活动,而发出的期冀回归艺术自身的反抗声音。总之,这一看似皆大欢喜的场面,颇具反讽意味,值得人们思索。 在全社会泛娱乐化(甚至叫做“娱乐至死”)的时代背景中,任何高雅或古典的艺术,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娱乐节目单。方兴未艾的选秀活动,更是责无旁贷地把《红楼梦》裹挟进来,就像北京有名的小吃豆面糕“驴打滚”一样,让《红楼梦》和大众一起在一次次的节目互动中,都裹上一身娱乐的豆面渣儿,让人们觉得好吃好玩,轻车熟路地驾驶上了经典这辆老驴车,将古典在大众的参与下进行了快乐改造。 在这里,包括纸面媒体、电视和网络在内的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相互作用,一起参与了对中国文化格局的改写。 新的文化消费心理和市场需求,也在不动声色中介入了艺术原本不可一世的世袭领地,润物细无声地迫使经典的版图向时尚和市场进行重新勘测和调整,甚至割地或开放港口,以致让大众更加容易进入,在貌似文化民主的活动中,让大众体现一把能够左右导演的“红楼狂欢”的滋味。无疑,其中电视传媒如今已经成为了公认的强势媒体,而形成了一种隐性权力。以这样的角度出发,我们对于此次红楼选秀也就容易有了新的认识,无论其中剧组、导演和电视台如何争论纷纭,矛盾迭出,最终的这个结果是必然的。导演胡玫登台宣布结果,宝黛钗的两胜一负,可以说博弈几方一种彼此不伤和气和面子的象征,也可以说是艺术在媒体强权面前和在泛娱乐化潮流之中,最终向娱乐妥协的结果。 当然,我们可以换另一种说法,这是艺术和娱乐的一次成功联手,共同创造了大众文化的新的文本。如果和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比较,这也许就是新版《红楼梦》与其最大的区别,这是它新的看点,也是它新的卖点。正因为这样两点赫然存在,无论电视剧的制作方,还是选秀活动的主办方,即使存在着矛盾,谁都不敢轻易地无视它们的存在,便也就容易在最后化解和相互妥协,而最终使他们成为此次选秀活动的共同受益者。按照美国研究大众文化最著名的学者费斯克教授的说法,这叫做“大众文化的互文性”。对于今天的大众而言,无论选秀本身,还是《红楼梦》经典,都不是一个自足的文本,两者的互文性,呈现在相互利用,彼此的借水行船之间,才形成了如今新的文本,正在发生的意义,便也呈现在了正在发生的游戏的娱乐之中。 费斯克教授还说“大众艺术本身就是‘权且利用’(makingdo)的艺术。”这是比“互文性”更为通俗的解释。因此,此次《红楼梦》选秀活动的大团圆,也可以说是一场艺术和娱乐“权且利用”的生动表演,让大众找到了乐,让电视台获取了利,让电视剧尚未开拍先预热,赢得碰头彩和期待——一鸡三吃,何乐不为。肖复兴(北京作家)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