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新京报:《溏心》为何带旺了一座城?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3日08:55 新京报
作者:林奕华 一套电视剧,带旺一座城,无线剧集《溏心风暴》虽然还没有在全国播出的迹象,但它的社会效应早已升级成经济效应,并正式成为香港品牌之一。戏好不好看已相对次要,因为大众已把焦点放在它的市场价值上。这情况令我想起近年来几部内地“大片”,它们叫座的原因之一,是人们的生活需要话题。 香港人看电视剧已快将有四十年历史(今年11月是无线四十周年)。早在上世纪70年代,家家户户皆守候在电视机旁,等待电视剧中的角色出现与他们吃晚饭。那是香港人“以电视剧送饭”(把电视剧当菜式)的时代。然而物换星移,剧集的内容却维持不变,即便是《溏心风暴》,它的粉丝也都会告诉你,剧集有多少创意不是重点,重点是它有没有给他带来名正言顺与亲友同事互讲的是是非非。 所以“豪门”或有钱人家永远是港剧不可缺少的元素:透过电视剧的穿针引线,人人都能够把自己投射到屏幕上,这一分钟与他们同喜同悲,下一分钟对他们评头品足。肥皂剧虽然由美国人发明,但它在香港才是真的“修成正果”———在这个只有700万人的小岛上,它终于发挥了最巨大的影响力,令更多人分不清楚什么是真什么是幻。 《溏心风暴》以卖鲍鱼发财的唐姓家庭为主干。一家之主唐仁佳有一妻一妾(自《家变》后,这个“东宫西宫”式的伦理结构与戏剧冲突也是港剧商标),剧情主要围绕两个妻子的权力斗争,高潮则是小老婆在大老婆死后如何争取荣升正室,以及不择手段争夺家产。大老婆由李司棋饰演,她的角色叫大契,小老婆关菊英叫细契。 而《溏心》的受欢迎,便是由于大契讲了两段令全香港人忽然亢奋的台词,一段是她在骂细契时的“指桑骂槐”:“谁是人、谁是鬼我看得出来!”另一段是后来拆穿细契意图在她离港医病时的夺权阴谋,骂她“未登天子位,先置杀人刀”,并狠狠说出现在已被无数港人下载作电话铃声的对白:“这里不是法庭,我不需要证据,我的眼睛就是证据!”就是这两段台词红了一套电视剧,带旺一座城。表面看来香港人特别认同大契所说的话,是“忠奸分明”,但香港近年的两大重要文化产品是《无间道》和《金枝欲孽》,它们都是以人格分裂为卖点并大收旺场。所以大契的“金句”之所以成为“金句”,其实是部分人借她来发泄压抑已久的骂人欲。甚至不去计较在骂得爽快的几句话背后,大契是怎样一个人。她乍看是肥皂剧中必备的母亲角色,其实所有的伸张正义、苦口婆心,都与《满城尽带黄金甲(blog)》中的周润发差不多———只要在她权力范围内发现有人有什么小动作,她都会先是沉着对付,继而大加挞伐。她,未尝不可以被看成是个女的周朴园,细契,也未尝不是繁漪。 剧中重男轻女和以保卫家庭之名而实施以大欺小的“大家长”,按道理说就是典型封建人物。但观众不单不以为忤,还对她食髓知味———大契虽已在剧集中段因癌病去世,但在商言商,无线当然会考虑让她起死回生,所以《溏心》前传正在筹拍中———可见封建权力若在迎合大众利益的框架下行使———例如女人当然是以服侍丈夫、传宗接代为先,个人的兴趣与事业为后———它在今时今日仍有市场。 恰恰就是传媒看中“它”有市场,《溏心风暴》才会铺天盖地的在报章、周刊、电台电视和网站上出现。不知如果换了内地,是不是已有不少以恶搞来表达不同意见的创作浮现?在香港目前却只会出现伶伶仃仃的异议声音,但马上会被粉丝反击。所以,即便《溏心》已鸣金收兵,却留下了“封建魅力”的余音袅袅:奸夫、淫毒妇、浸猪笼、鞭尸等字眼正在媒体上继续发酵,以满足大众的“乡公所情结”。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