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国青年报:商业与公众,谁是红楼梦中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0日09:38  中国青年报

  作者:刘县书

  “你期待新版《红楼梦》吗?”热热闹闹的“红楼梦中人(blog)”选秀一结束,中国青年报与新浪网便联合在网上做了这样一项调查。最新结果显示(7330人接受调查),67.48%的受调查者担心新版《红楼梦》会不如1987年版,新版《红楼梦》面临的最大困难被认为是“加入了过多的商业元素”(选择比例达71.62%)。

  这个调查结果,以及一段时间以来围绕“红楼梦中人”等“大型选秀”活动的种种夹缠不清的议论,让我发笑。所谓艺术所谓文化的田园牧歌早已逝去,商业的艳阳高照,还有那么多人在太阳底下说着梦话:究竟谁才是未醒的“红楼梦中人”?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拍电视剧本来就应该是一种商业活动。政府掏钱拍电视剧(或电影)给大家免费看,仅是个例,这样的事在世界上终究稀有。

  不光是电视剧,整个儿的电视台,在现实世界上也主要以商业面目存在。公益的或公共的电视台是有的,但在世界上不占多数,欧洲的老牌公共电视台这几年还要开始考虑挣点儿钱,增加商业色彩呢。我们的电视台表面上不分商业和非商业,似乎从不提“商业”二字,但就能真的无视它们想挣钱的本能冲动和需要吗?

  我看不出,商业因素与电视剧的好看会有什么必然的矛盾。也许正相反,商业追求的就是让更多人喜欢,更多人喜欢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好作品,但也未必是坏东西。1987年版《红楼梦》被称为“经典”,主要还不是因为许多人喜欢吗?

  众人认为商业因素的加入,是新版电视剧面临的大困难,其实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误判。所谓商业因素,指的就是那场为期十个月、看上去耗时费钱的大型选秀活动吧。

  大型选秀活动怎么就不好了?怎么就会影响电视剧的艺术质量?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无必然。

  这种选秀活动至少是一种相对公开和公平的竞争,如果说中国大地上存在一个最适合演“宝玉”或“黛玉”的人,那么通过公开选秀发现这个人的几率,大概不会比导演一个人私下作“大海捞针”式的寻找更低。

  实际上,我不认为世界上存在所谓最适合的“宝玉”或“黛玉”,每个人眼中的“宝玉”或“黛玉”都不同,你有你的看法,导演有导演的看法,投资人有投资人的看法。搞选秀的目的看上去正是为了尊重“你”的看法,但如果你因此期望过多,就不对了。

  如果电视剧只是导演表现个人品味的东西,那么胡玫最有权力,她一个人说了算,此时,电视作秀、群众投票、评委品头论足的选秀活动就十足可笑;如果投资人可以不顾将来观众喜不喜欢、看不看,可以拍脑袋一意孤行,那么他们耗时费钱搞这种大型选秀就愚不可及;如果电视台从这种选秀活动中得不到钱,也得不到眼球,那么他们瞎掺和这事就是脑震荡。

  然而事实是,他们成功了。选秀活动本身的短信收入、广告收入、吸引的眼球,可以预期的对新版《红楼梦》的关注和相关收入……将来电视剧的好评恶评虽未可知,但电视剧投资人和参与选秀的电视台的商业成功,几乎垂手可得。

  不管公众支持或者反对新版《红楼梦》,他们已经被毫无例外地裹挟其中。到时,观众绝不在少数,很多会“随喜”看一看的——哪怕是为了骂它而看呢。一个亿万人收看和热议的“热带风暴”正在我们的上空酝酿,我可以预报。

  这正是他们想要的成功。这就是商业操作的威力。如此成功的模式,若没有人试图复制、重演,我才奇怪。显然,如果没有那么多观众配合、追随,他们就不可能成功。

  那么多人,一方面热烈地在商业的热带气旋中随风起舞,一方面却说着“商业因素影响电视剧质量”或“商业文化(blog)亵渎传统经典”的梦话,才是最奇怪的景观。

  在世界范围内,即使商业电视台也有公共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即使公共电视台也需要挣点儿“良币”。像选秀组织者和吹鼓手自称自赞某某选秀活动推广了经典名著和

传统文化,就不必要了,名著和选秀,谁沾谁的光呢?像某些人担心选秀之类的活动亵渎经典,误导青少年对名著的认识等等,也言过其实了。如果没有选秀青少年就不读经典,单靠电视剧来接触传统名著,那么,问题出在哪儿?错在谁?

  电视或商业没有罪,浮躁和盲目的根源在人心。在世界的大观园中,在“红楼梦中人”这样的活动中,白日做梦的究竟是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