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快报:当“港灿”来到天安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1日01:20  金羊网-新快报

  ■ 米亚

  6月18日,《老港正传》(blog)北京首映时,黄秋生莫文蔚等一帮演员前往天安门前合影留念,暗合该片“港人回归梦圆”的主题。稍晚,我在网上看到了一家媒体对此事写下的报道:“前天,‘老港’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黄秋生带着他的‘一家人’来到了天安门,引得众多游人蜂拥而至。下午的发布会结束后,剧组又赶到影院做起了盛大首映礼,现场气势恢宏的巨幅海报似乎让这些香港明星颇为震撼,导演也顾不上台上演员的讲话,拿起相机给其他人拍起照片来。”一则典型的“首都心态”主导下的新闻稿,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在内地人对香港人微秒的心态变化——港灿,始终也是阿灿嘛!

  “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HongKong”。十年前,艾敬(blog)就在这么唱。而现在香港回归已经十年,那块对我们来说曾神秘而遥远的土地如今近在咫尺,然而它却没那么可爱了。内地人心态在变,港人同样也在变。具体到电影这个行业,香港电影进入冰河期,只能“北上”内地求生计。而“北上”的种种约束,又让他们颇有微辞。

  “香港电影之死跟回归无关”,前香港金像奖主席吴思远这么说。这位太平绅士、为香港电影一直奔跑的资深电影人,从来没有放弃过为香港电影努力,也从来没有偏颇地把责任推到任何一方。海外市场的萎缩、港产片一哄而上赚热钱的短视、电影创作人才和演员新生代的断层……都让香港电影病入膏肓。

  内地庞大的电影市场于是成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成为香港电影人又爱又恨的一块心病。爱,是因为它实在是有利可图;恨,是因为它在无形中渐渐削弱了港产片的独立精神。

  独立精神,一个让无数艺术青年血液沸腾的词儿,也被视为电影之所以跻身为艺术门类的重要评判标准。但无数的前车之鉴让我们看到,所谓为保持独立精神而忽略电影工业本身的建设,将会摧毁电影工业本身。而很多标榜着独立精神的小众之作,也大多是导演玩票或意淫的产物。

  时代不可逆转,在港产片横扫全亚洲的辉煌年代过去后,香港影人也要学会面对变化着现实。毕竟,跟那些正在慢慢衰竭的艺术门类相比,电影产业本身的综合性,已让它不会那么快地被时代抛弃。这已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