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京报:谈谈山西煤老板的电影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2日09:40  新京报

  作者:周黎明(blog)

  本周一,上海电影节论坛讨论电影的融资问题,与会的美国业界人士谈及“私募股权”(privateequity)和基金等电影融资手段。为了照顾在场的非财经听众,我作为主持人,添油加醋地举了“山西煤老板”的例子。也许是同声传译出了点问题,过一会儿我听到那位老外嘉宾在大谈“煤矿工人”如何投资电影。

  位于社会底层的矿工是不可能投资电影的,但矿主玩电影游戏的事情我时有所闻。

  其实,我并不清楚矿主的热钱在电影资金(尤其是私人资金)中占多大比例,而且不涉及钱的合理合法性的范畴,电影业(以及更广的娱乐业)的确有相当一部分业外的私人资金,其活跃程度(甚至比例)都可能超过其他行业。这主要是因为电影业有光环效应,使得某些暴富者趋之若鹜。

  如果在美国,我可能把“山西煤老板”替换成“德州石油大亨”,因为他们当中也曾有人将大把大把钱撒给好莱坞。而美国公众及电影业内对他们的看法,跟我们现在看国内富翁投资电影,性质极其相似。

  那么,这些来自外行的横财对于促进中国电影业有益吗?这事必须一分为二。从理论上讲,一个行业要发展,必须有资本进入;资本越多越繁荣。但如果资本没有能力甄别投资项目的质量,那就可能造成泡沫。据电影发行公司保利博纳老总于冬透露,某些口才胜过拍片能力的影人尤其擅长向这些投资人忽悠。如果您发现有人拍三部影片换了三家公司,仍能找到第四家投资商,大致可以肯定,不是投资人在玩电影,而是那人在玩投资人。这样拍出的影片多半石沉大海,也就不奇怪了。

  在好莱坞有一个说法,两位新科影人出去找钱,都募到一百万,一个是从华纳那儿拿到的,另一个是从富翁亲戚那儿化缘来的,前者要比后者值钱得多,因为前面那个投资商的眼光和专业能力显然远高于后者。但万事均有例外,也许某富翁具有超常的直觉和判断力,能发掘众多忽悠型影人中的潜力股。借用一个音乐的例子,当年梅克夫人看好柴可夫斯基,重金相助,消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让他写出了一大批传世杰作。也许,某位煤老板因赞助了一个无名小卒拍出了中国版的《公民凯恩》或《教父》,由此流芳百世。概率不高,但不能完全排除。

  还有一种富人玩电影的方式,仍未流传到中国,那就是一群富人各拿出一点小钱,组成基金,比如一千名医生和律师每人掏一万美元,就可以拍一部《撞车》《断背山》。可惜,这类基金一般是投给过气明星的二流作品,因此,跟私募股权一样,打水漂的可能性极高。而且,基金投资人对影片的内容和操作完全没有发言权,想安排小蜜出演或者从演员中物色二奶,就完全不可能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