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评论:开放的内容 才会有更大的市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3日02:05 新京报
回归10年,由于市场形势改变,不少导演提出:再没有港产片,有的只是中国电影。 由此引申出两套方向,一种强调开发内地市场的必要性,可称为“渗透派”;另一种说法认为,只要做好本分,重拾港产片往昔的活力与自我,自然会迎来转机,是为“自我派”。 但问题的症结是:渗透派和自我派现在都难以有效体现其优点。自我派回味上世纪香港电影风光,却过分沉醉,未知时代的可一不可再。如今是返回到较为“正常”的状况(美国电影有整个大国市场去做基本支持,但香港只是一个城市,过往繁荣可能只是不正常的过分蓬勃)。渗透派借力CEPA,但限于创作空间的设限(港产片的强项类型片未能充分发挥优势,经常要以另种剧情及画面处理去迁就),加上配额与发行制度的诸多问题,作品受欢迎程度及影响力都大打折扣。 说到底,要振兴香港电影工业,开发内地市场是必要的,但最终的战场还在于创作的质量,而这又跟社会气候相互影响。相比起来,资金较易得,观众培育更难。观众的热情将被那些近于胡乱拼凑的版本所扼杀。争取更多的戏院经营,更多的合作形式,也是假的,主题是争取更大的表达空间。有开放的内容,才会有更大的市场。韩国电影迎来春天,其本质的决定因素在于要有票房,还得靠整个社会及尺度的开放。如果《生死谍变》是一个老土的政治说教故事,或《快乐到死》没呈现大胆裸露,观众仍是会失望而回。 桑塔格在《电影之朽》一文中预示,电影本质特色是仪式,影像逻辑与影痴皆一去不返。社会生活的改变令电影无法重拾影响力,所以她提出“影痴的死亡,同时宣告电影之死,电影再生,得依赖一份对电影的新的热爱。”电影的热爱关乎对影像质素的重视,对大银幕观影的偏爱,与及在电影院讨论电影的热情。教人失望的删改,永远不能到肉的描写,将驱走观众对电影仅余的热情。 □李照兴(香港影评人)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