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广州日报: 相声艺术还能守住传统精神吗?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09:44 广州日报大洋网
作者:李龙 半年前,相声界刚刚送走了一代大师马季,现在,又不得不怀着沉痛的心送别另一位重量级人物。6月23日,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因病去世。不到花甲之年的他,在毫无征兆间就离我们而去,留下的只是从前的朗朗笑声,还有他对相声界的犀利批评。 回想曲艺界这几年噩耗不断,中国的相声之路也是艰难曲折。已经有人总结出,中国相声界在5年里有6位国宝级人物相继离去,以至于有网友心中不解:相声界的前辈们这是怎么了? 从高英培到马三立再到郭全宝,从马季到赵世忠再到侯耀文,他们都能称得上相声界的大师,也正是有了这些致力于相声艺术表演的大师们的存在,相声这门传统的艺术才有了传承的生命力。可是,在大师们一个个远去之后,在这个市场的浮躁远远大过艺术的民间探索的时代,相声,会不会随着大师的背影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和艺术舞台? 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主观判断,而是寄予当前相声艺术发展的深深忧思。 追溯相声的起源,应该算得上是真正的民间艺术,不但相声的素材取之于民间,就连说相声的最初也都被称之为街头艺人。可以说,是散布于民间的丰富的传统文化造就了相声的一度红火和无比辉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相声,将其归之于草根文化也未为不可。但是无论什么东西,包括相声,一旦发展到能登上大雅之堂时,就有了向精英过渡的诉求,于是,很自然地,相声也表现出了这方面的愿望。其实,不用相声曲艺者自己的定位,从每年春节晚会相声必保的江湖地位,就能看出相声确实登上了精英的大堂。 然而,相声的生命力是来源于民间的,其艺术表现形式也决定了它终究是个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深深扎根于民间的曲艺文化。因而,当相声被无限放大到精英层面,当后来的相声表演者纷纷以文化人自居而不屑于与普通百姓为伍,当人们在为相声的领军人物和门派而争论不休却疏于汲取民间营养时,相声只能停留于春晚等节目中就不足为奇了。即便是为挽救相声而推出的每年一度的相声小品大赛,也根本起不到所谓的推陈出新作用。 再有,相声的法宝是反讽手法的运用,侯宝林、马三立等大师,无不是通过活灵活现的语言,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讽刺,在笑过之后带给人们的是事后的反思。所以相声又被称为“黑色幽默”。可是纵观现在的相声,除了肤浅性地逗人娱乐、一笑而过以外,其他的功能仿佛都消失了。 诚然,这是个娱乐至上的文化时代,快餐式的文化让人们过多地将目光投向了各种各样的选秀和没完没了的炒作,使得相声这门传统艺术的影响力日渐式微。不可否认,相声在现代文化中也需注入新元素,以体现其独特的暗喻和反讽表现形式,所以侯耀文的弟子郭德纲(blog)的出现也不是偶然,而是相声结合当下文化、重走民间路线的艺术尝试。可惜的是,相声的现代语境让郭德纲在红火一段之后又复于平静,相声让他“火”了,他却丢了相声。 侯耀文走了,他是敬业的,在他之后还会有人说相声,相声不会因为他,还有那些大师们的离去而立刻消亡。然而,当相声背离了它的传统精神、过多地沾上利益时,就值得担忧了。是继续发扬光大还是逐渐淡出舞台,社会需要反思,相声界更需要自省。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