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大连晚报:记者观察 捏捏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软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14:35  大连晚报

  文/张济

  爱之深,责之切。当记者看到电影节的诸多弱点的时候,便忍不住指出来,希望对它有所帮助。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的红地毯上,明星数量和质量空前,这让外界对这届电影节加大了期望值,可红地毯结束第二天,电影节大幕开启时,星光却日渐黯淡。明星参与度不高,而且仅限跑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操作和效果呈现出其内力虚弱的表象。

  软肋一:国际化的概念就代表晦涩?除了金爵奖的评选,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专业性重点体现在各种论坛和研究会上,去年的电影节上,冯小刚李安论战,吕克·贝松大讲国际大导演的心得,包括姜文陆川(blog)徐静蕾(blog)等新生代导演的介入,各种论坛办得很有质量,媒体参与度很高,每场都人满为患。但是今年的论坛,除了没有请到导演界大腕来唇枪舌剑或者做演讲,论坛的主题也相当晦涩,“电影营销与发行革命”“未来电影新动力”,这些只有专业人士能够听得懂的晦涩主题,让媒体及从业人士都绕道而行。放眼看去,几场论坛,人丁稀少,不禁让人发出感叹,难道国际化的意思就是晦涩、就是专业得高高在上?

  软肋二:金爵奖有分量和公信力吗?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本质——金爵奖,到底有多大的分量,这个一直都让外界,也是让从业者们模模糊糊的事情。开幕式的红地毯嘉宾倒来了不少,但大多是为了凑热闹而来的,入围影片的主创人员对待金爵奖也都是波澜不惊,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喜悦,很明显,一个金爵奖的影后、影帝其实并没有调动这些入围演员的多大情绪,得了也算做意外之喜,不得也就算了,他们只是当做一个宣传的机会。而去年的金爵奖影后、影帝是谁,恐怕大家都得翻翻资料才记得起来。

  再看这届的参赛和参展影片,多数沉闷而缺乏技术,有些简直就是在考验观众的忍耐力。记者就奇怪,那些好一点的片子,不用说大片了,怎么就不肯来参加这个电影节呢?金爵奖的公信力也是个问题,去年还好,是吕·克贝松坐镇评委会,保证了国际化,也保证了公信度。今年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为陈凯歌,一经宣布就引起了非议,受非议的原因不言而喻。而近日,又传出了《红美丽》邬君梅是内定的影后,联想到上影集团花了很大心思宣传《红美丽》,内定的消息也并不是空穴来风。记者昨日也联系到了正在紧张审片的评委会成员陆川,他表示并不知道有内定的事情,他们会公正地行使评委的权利。但消息出了,就无法不让人对金爵奖产生怀疑。

  软肋三:娱乐走开的电影节有趣吗?电影的本身就是一门娱乐,如果娱乐性没有了,那电影节还有意思吗?电影节不是一个专业的探讨会,没有了明星,没有了娱乐性,就削减了一半的精彩度。上海国际电影节邀请的明星是不少,但是娱乐性很少,莎朗斯通、张曼玉李俊基等这些备受外界瞩目的明星,和媒体交流只寥寥几句。每届电影节期间来搭顺风车宣传的影星都不少,但今年是明显的数量减少,赶发布会的记者不必像去年那样上场接下场。即使是这种情况,一些电影的发布会还拉到了外面,就像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就像华谊公司,嫌电影节不够热闹、不够娱乐,在外面拉个场子让旗下艺人又走了一遍红地毯。总之,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明星少,娱乐性就少。群众需要娱乐,没有娱乐,还有什么乐趣?

  软肋四:大步奔小康,是否心太急?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依旧有各个国家的影展发布会,增加各个国家电影界的沟通,这没有什么可非议的,可是记者发现,像巴西影展的发布会、意大利影展的发布会,几乎每个发布会都门庭冷落,底下的差不多都是该国家在中国生活或者工作的人,底下的记者也无话可问。不管是主办方还是影展发布会的代表都有点尴尬。电影节要与国际接轨,还需花心思调动积极性才是。比如说让中国影星加入其中,加重媒体的参与度。正如香港导演唐季礼23日所说:“没有一个电影节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办得很好。上海国际电影节还很年轻,它需要的是时间。”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肯定不是大步流星就能解决的问题,在这条路上,心不能太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