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京报:斯皮尔伯格的聪明与创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09:46  新京报

  “创意”在一切以营销与包装为重的时代里,它就是手段的代名词。目的不在于打破或推翻既有的游戏规则,却只是替松弛了的面孔进行拉皮。

  像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宣布开拍电视影集《合众人泰拉》(TheUnitedStates OfTara)这样的“小”新闻,在港台的娱乐版,注定不会有报道。是的,在7月16日星期一,当大众仍旧如常地只对星光帮之类投以最关切的目光时,我们也许已经又将另一次做梦的自主权,交托给昔日梦工场的旗手斯皮尔伯格了。

  我承认当我在看到《合众人泰拉》的英文原名一刻便有所反应:好不聪明的意念———既是“综合的状态”,又是阿美利坚子民。

  而被文字游戏包装的,虽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起码不会使人觉得没趣———谁会对“随心所欲”投弃权一票?”名叫泰拉的女子的人格分裂”当然不会是正经八百的精神病例个案分析,因为它的制作人已清楚交代了“她”的身份:半小时情景喜剧。

  也就是说,“人格分裂”便是剧中的“情景”。以往情景喜剧的模式总是主角与场景不变———像老友记》中,六个主角不是在街角的咖啡店话家常,就是撤到合伙租住的公寓去———但每集有不同嘉宾。《合众人泰拉》却可以反过来使嘉宾场景不再重要,因为主角泰拉将是吸引眼球的陀螺:她的年龄、性别、身份如何“转了又转”才是看点所在———会不会每集的主角就是“她”的特别嘉宾?

  有可能哦。就像我们都会在互联网上以不同名字与不同人交往、结缘。就像我们对于博客上自己的一张小照特别小心翼翼,左挑右选,只为了希望别人对自己有多一些的幻想。听起来《合众人泰拉》不外乎是把网络上的分身术发展成可以更灵活多变的“人格分裂”,把网络一族的多重身份(不一定等同人格)从屏幕的世界释放到现实里来。

  也许没有太大的新意,但肯定有“创”意。现在你该明白两者的差异了吧———就如聪明跟智慧的不可同日而语。“创意”在一切以营销与包装为重的时代里,它就是手段的代名词。目的不在于打破或推翻既有的游戏规则,却只是替松弛了的面孔进行拉皮。智慧是指点迷津,聪明却可以只是千手如来般把问题一一解决,然而改变不了事情的本质。

  斯皮尔伯格在我眼中一直属于后者,原因:1、他总是利用一些题目多于深入探讨,所制造出来的往往是种“幌子效应”:让人们误以为在看(他的)电影时是在关注或关怀什么,其实是以较“高级”的姿态进行娱乐;2、经营fantasy(幻想)的人不可能是有智慧的人———他(们)理应看破了虚妄和幻想。但聪明的人却深谙现代人的盲点———例如看不清自己是谁,因为把大部分时间在想象自己是谁———于是从中找到操控别人欲望的机关,并且把它变成一盘一盘以“创意”为名的生意,再大有斩获。

  我们都是把辛苦工作赚回来的钱换取精神的安慰,也就是现实中不太可能发生的“梦”。而好莱坞的“创意”也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的梦,诸如《越狱》、《迷》、《美国偶像》,也许还有即将开拍的《合众人泰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