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剧评:话剧《父亲的辫子》展现学院派戏剧精华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0日00:53 新浪娱乐
新浪娱乐讯 以色列话剧《父亲的辫子》在之前总未在中国并用中文演出过。但时至今日,这部充满异国风情的作品出现在了人艺实验剧场的舞台。看过该剧,让人不仅动情。虽然是以色列话剧,但其反应的内容却能够被世界各个国家民族所接受。父子、夫妻、兄弟姐妹等等关系交织在一起,充斥着对于亲情与爱情的思索与探讨。 该剧讲述了一个以色列家庭中的故事。剧情并不复杂:父亲与儿子的矛盾重重,父亲恨铁不成钢,儿子反抗离家。当父亲病重,儿子又回到身边。父亲去世后,儿子才大声喊出对父亲的爱,与此同时,发现自己也从儿子的角色变成了一个新的父亲。 这本是一个小说的情节,然而却被以色列作家写成了话剧。中央戏剧学院青年教师、导演姬沛在潜心多年后,选择了该剧本作为自己的最新作品。虽然是以色列剧本,但能够看出导演在努力开掘剧本中能与中国观众共通的情感交点。果然,无论任何民族的作品,只要着眼于“人的感情”,那么就不难找到观众与知音。导演在“情”上的处理,意图就在于扯动观众的内心。观众们作为父亲还是儿子,都能在看戏时联想到自己身边的点滴,被那种似曾相识的场面、被生活中的记忆、被剧场中洋溢的亲情与爱情所深深震动。 全剧简洁流畅,导演手法质朴而鲜明,强调对于人物的刻画与矛盾冲突的处理,充分展现了“学院派” 戏剧的风格特点,将具有学术性的导演基础技法完美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没有多余的花哨,没有刻意地“出奇”,几段具有“间离”效果的心理时空跳转也是运用得恰到好处,绝不喧宾夺主,总体演出具有艺术完整性。 演员全部由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在校与毕业的学生组成。虽然尚显稚嫩,却把人物表现得有血有肉;虽然是导演系学生,但其表演的最终呈现却在许多表演系学生水平之上。这些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具有舞台热情和扎实的表演基础,更是他们能够利用导演学知识对剧本进行分析梳理,更近距离地去了解人物内心行动与性格特点,从而向塑造人物发展。 如前文所说,《父亲的辫子》是一部具有“学院派”特色的现实主义作品,这其中包括了严谨的创作态度、科学的理论引导、规矩的技巧方法、以及全剧不带有任何商业性质和功利色彩!这些都是“学院派”中的精华所在。其实被人们所议论的“商业”并不是错误,但是为了商业之中的利润而寻求“捷径”,丧失系统、严肃的创作过程,以上座率和名利为最终目的的行为是错误的!在票房上座率的号召之下,许多话剧早已将“学院派”当成陈词滥调甚至是轻视的对象。有观点认为“观众们走进剧场就是为了纯粹的消遣娱乐,因此应该在创作上完全以观众的剧场效果为核心,否则就无法取悦观众,用学校里教的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演出”。 《父亲的辫子》驳斥了这种观点。事实证明,“学院派”的戏剧并不是仅仅能够停留在象牙塔内,它是可以被整个社会所接受;“新奇的形式”并不一定就是当代戏剧所必须具备的特色,用剧情和人物来打动观众也是可以实现;在泛滥的都市爱情剧本题材面前,亲情的主题一样可以有立足之地;在专家们纷纷高喊“中国需要原创戏剧”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国外的优秀剧目一样具有演出价值——不需要改成中国人名和中国生活也同样能让人震撼! 只要用“心”去做,做人的“心”、做戏的“心”。杨申/文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