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评论:对话在灵魂与“红色经典”之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2日17:02  新浪娱乐

  随着电视媒体在现阶段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融合时代、电视节目品牌化经营的时代。而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品种的电视专题片,则面临着受众日益挑剔的目光。每年各大电视台都会制作会多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电视专题片。随之而来的,众多风起云涌、繁华似锦的专题片如何打动观众,如何随着专题片的播出,给观众留下或多或少的深刻印象,成为当前电视媒体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的日子里,相关的各类电视专题片也相继出现。其中,由解放军电视艺术中心在军事频道推出的大型系列节目《星火燎原》以独特的叙述方式、独辟蹊径的架构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而专题片中的那些鲜为人知、动人的历史故事想必也打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

  该片取名为《星火燎原》,让我想起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星火燎原》丛书。当年《星火燎原》这套丛书成为中国人民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最火、最热的丛书,在文坛和史界创造了多项共和国之最,毛泽东主席为丛书题写书名“星火燎原”;郭沫若称赞这本书是表现伟大革命战争的“东方史诗”。

  通过专题片,我们了解到,该片是以《星火燎原》未刊稿为基础拍摄的。专题片《星火燎原》通过发掘《星火燎原》的一些未刊稿让我们看到了该片主创人员的胆识和魄力,毕竟,如果没有对《星火燎原》丛书的深刻理解,如果没有对当年我军出生入死的革命前辈怀着深厚的感情,是拍不出这样的作品的。

  专题片以纪念建军80周年为主题,以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脉络为主线,精选出在大历史背景下鲜为人知的、将帅们亲历的生动感人的战斗故事,充分解读了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核心根本。

  我非常喜欢该专题片每集开篇的几句话:“翻阅尘封半个世纪将帅的珍贵文稿;追寻我军“听党指挥”的光辉历程;弘扬我军“服务人民”的优良作风;讲述我军“英勇善战”的战斗故事”。我觉得他们的立意非常好,而看完40多集的片子后,更深刻地理解了其中的含义:就是用当年为革命出生入死的将帅们、普通战士们亲历的事实,来诠释我军建军80年来的伟大、光荣的历史。

  根据热拉尔•热奈特的观点,小说有两种叙述故事的语式:一为“讲述”或称“话语”,一为“模仿”或称“呈现”;而电视叙事以声画语言为基础,叙述故事的语式就是“模仿”或“呈现”。专题片无法用纯粹的“话语”讲述故事,即便作品自始至终一直有一个画外音在讲述故事,但是,和声音一起出场的必然有人物活动和画面呈现。电视专题片的人声叙述与故事视像具有同时性,从而产生叙事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影视语言从根本上讲是呈现型的,它只能以“模仿”和“呈现”的方式讲述故事。我觉得《星火燎原》专题片的叙述方式非常特别,采取的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交叉叙述的方式。中间既有第一人称也就是未刊稿的作者叙述当年的故事,也有第三人称把作者叙述的故事加以概括,来进行叙述。笔者认为,这样的叙述有两个优点,一是丰富了电视的表现力,也适合于电视的时空转换;同时更便于编导们将作者对当时历史事件的叙述加以选择,便于编导们更集中、经典地把主要的东西反映出来。

  再有,该片同很多电视专题片一样,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专题片《星火燎原》收集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战争的遗物。编导们用电视的手段立体地、全方面地、多侧面地来表现了未刊稿所记述的那段历史,从而使文字的记述立体化起来,达到另外一种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

  无论是何种题材的专题片,并没有时间的限定,但是如果专题片的每一集限定在5分钟内,无疑会增大各方面的难度,毕竟,5分钟的时间非常短,很多历史资料、现场采访、解说评判都集中在5分钟的时间里,能够达到和谐统一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处理得好,一定会显得紧凑、简洁,如果处理不好,则一定会流于仓促和草率。央视军事频道推出的《星火燎原》每集只有五分钟,五分钟要讲述一个故事,难度一定大。但在实际播出中我们看到,专题片每集选取《星火燎原》未刊稿中的一个故事,根据这个故事展开叙事,再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实景拍摄,显得从容有度,脉络清晰,对广大电视观众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声画呈现,让观众在短短的5分钟时间内充分把握住了《星火燎原》未刊稿的文本精髓,的确不容易。

  有人认为,如果给专题片强加一定的时间限定,一定会影响片子的拍摄质量,因为太多的容量要在一定时间内容纳,如同把两斤水硬装进只容纳一斤水的瓶子里,结果要么把瓶子挤碎,要么水装不进去。其实,对于专题片来说,很多时候恰恰需要的就是这种限定,我们从专题片《星火燎原》中就可以看到,恰恰是这种时间上的限定,又给编创人员形成了一种创作的束缚,而这种创作上的束缚并没有捆住他们的手脚,而使他们找到了创作的兴奋点,它迫使编导者们在刀尖上跳舞。这如同杂技里的高台踢碗,因为画了一个圈,在限定的范围内,你既要立得住,又要把碗很精彩地踢到自己的头上去,就需要有绝技。从专题片《星火燎原》的实际播出效果来看,他们确实没有“作茧自缚”,而是做到了在束缚中放开手脚,寻求到了在刀尖上跳舞的那种精彩,因为这种精彩,这部片子才显得真实、感人、好看!

  我们知道,专题片通过光、影、声、画等手段体现了听觉愉悦和视觉审美,多重“能指”的影像展示既满足了电视影像的可看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画面的想象空间。然而,无论通过何种形式的光、影、声、画手段,立得住、能够为广大电视观众喜欢的专题片必须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如果中规中矩,可能会成为一部有影响的作品,但绝对不会是一部精品。我们常说,艺术作品所显示出来的独具的风采,就是大家所说的艺术风格。毫无疑问,正如歌德所说:“风格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艺术风格是决定艺术作品审美价值高低的重要因素。我觉得专题片《星火燎原》在艺术创作上展示了自己的风格,体现出了自己独树一格的审美反映。

  任何艺术创作都是对历史或者现实的一种审美反映。这种审美反映并不是对历史或现实的单向度的还原与写真,而是通过艺术家这一创作主体来完成的。创作主体实际上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过滤作用。艺术家的心理就是反映、创作、传达等系列活动的出发点。这决定了艺术创作不仅必须遵循着审美反映活动的一般规律,而且还必然反映出创作者独特的创作理念。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元骧曾说:“所谓个性,主要是指在一定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和一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形成作家创作个性的基础。”不仅仅对于作家是这样,对于电视编创人员来讲,这样的评述同样适合。专题片《星火燎原》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纪念建军80周年的系列专题片中引起观众的热烈关注,当然还在于它独有的创作风格。

  在片中,编创人员依托将帅发黄的珍贵手迹的文稿,做特技加工文稿中叠加对应活动的图象资料画面,从而增加了该片历史的厚重感,而用男声叙述出的代表将帅文稿中的“我”,则进一步拉近了这些珍贵文稿的创作者们跟广大电视观众们的距离,从而使观众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些珍贵文稿的真实性。该片用女声表示第三人称,跳出文稿,回到现地,通过拍摄多年之后的现实战斗场景,通过历史画面资料和当前影像的比较,进一步解析了文稿,升华了故事,让观众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当今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更深刻理解了当年将士们为革命胜利出生入死、无畏牺牲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这其中有很多的例子,比如陈茂辉将军文稿《秋毫无犯进杭州》一文,编导们通过细读,概括为《一个电话打下的城市》既点题又吸引观众。同时,该片采用的历史史料照片在现在的场景叠加,在画面中叠画面等等,都是该片主创人员们探索出来的非常好的模式。

  在看这部《星火燎原》专题片的时候,有一次在书店看到了解放军出版社刚刚出版的《星火燎原》未刊稿丛书,一套十本。在欣喜于这些珍贵书稿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之余,我更加欣喜的是,对于尘封多年的《星火燎原》未刊稿的双喜临门,丛书出版了,《星火燎原》专题片也更进一步增加了它的影响。我想,较之于《星火燎原》未刊稿丛书,《星火燎原》专题片的这种既忠于原作者、又用现在的方式来解读的方式,更加浓墨重彩地展示出80年来我军不变的军魂。

  无论是亲身经历过当年的硝烟战火的老革命家,还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晚生后辈,这批尘封半个世纪的未刊稿是当年战争时期弥足珍贵的记载,也是今天和平时期感天动地的传奇,以这批未刊稿为线索拍摄的大型系列专题片,是在人民军队80年成长历程的大背景下独具特色、另辟蹊径的一部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宣传教育作用,更是为纪念建军80周年献上的一份特殊礼物。 李笑/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