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毕成功:《哈利-波特与凤凰社》高潮哪去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2日18:58  新浪娱乐

  小毕的个人评分:C

  在极度悲愤的心境中迎来片尾字幕,我才意识到今晚不幸遭遇了整个《哈利·波特》系列最差的一集(截至目前)。特效还是那么神奇、表演还是那么认真,但一个从头到尾不见高潮的故事、一个自始至终庸碌无为的导演、一个彻头彻尾尸位素餐的剪辑,外加一个束手束脚不知所云的作曲,四人合力毁了《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请各位“哈哈族”的同胞注意:我们的演员、我们的霍格沃兹都是很好很好的,遗憾的是,编剧、导演、剪辑、配乐一齐“无作为”,才导致结出如此令人不满的苦果。

  《火焰杯》“凶手就在我们中间”的悬疑氛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层层关卡、伏地魔导师高调复活的终场大戏……,万般好处尚历历在目。由于《凤凰社》的原著被公认为“系列最无趣的一部”,所以情节方面逊色堪称先天不足的无奈现实。但必须指出:曾凭《奇迹小子》提名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斯蒂夫·克洛维斯因故退出后(据传系粉丝不断抗议魁地奇世界杯的精彩段落被砍所致),改由初次接手大作的迈克尔·戈顿伯格顶替,实属昏招——此君三年前即产出过不温不火的《彼德·潘》,制片方何以视而不见!?七零八落的故事线混沌纠结,交织成一坨乱麻,几乎让观者想把“抱歉,小的没能力驾驭大部头”的自白,直接黥在编剧脸上。

  再看号称(自称!?)被英国电影界誉为“来自TV的最佳礼物”的大卫·耶茨导演。此人也怪不幸的,偏偏此前两部分别出自鬼才阿方索·卡隆与巨匠迈克·纽厄尔之手。尽管黑暗的风貌与手腕不同,但卡隆的《阿兹卡班的囚徒》、纽厄尔的《火焰杯》却有一项重要的共性,即:奔流到海不复还的速度感——尤其后者,高潮迭起宛若惊涛骇浪。

  新丁耶茨显然有意继承“风云变幻→洪水浩荡→汹涌决堤→一泻千里”的逐级加速模式,可惜力不从心。开篇迅速“降调”的冷处理相当出色,利令智昏的魔法部与蠢蠢欲动的伏地魔双向施压,使无数情绪积郁哈利(和观众们)的心中。然而,赶场子似的仓皇行进却令憋足的一股真气始终找不到一个高潮、一个爆点、一场大戏来宣泄释放,剧情流的能量竟在曲折迂回的碰壁过程中渐渐消散,最终没能冲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盛景即悄然退潮。“发生→发展→再发展→可持续发展→结局”的流水账,让人看过后“一夜大肚”,满腹“欲振乏力”的挫败感与“虚张声势”的被愚弄感,不爽至极。

  如此糟糕的调度偏又与蹩脚十倍的剪辑、貌合神离的配乐“三剑合璧”,可想而知。举例来说,魔法部大战本该是何其华丽、何其繁盛、何其奢侈、何其绚烂的看点——在狭小幽闭的空间内,自强不息的有为少年们同气焰嚣张的“食死徒”展开激战,千钧一发之际被日本人译作“不死鳥の騎士団”的凤凰社隆重登场。然而,然而(眼泪十升……),为何毫无高潮的快感和代入感可言!?

  《哈利·波特》系列最显著的卡司特征莫过于“英伦实力派的演技大派对”,魔法部一役恰恰是饱览各位戏妖戏精的不可多得的珍贵场面,……然而,然而,诸君的英姿竟不予逐个描摹,暴殄天物啊!之前许多场次衔接突兀、缺少“建立镜头”,此时却突然“开窍”一般学会了贯穿全景的横摇大群像,辅以伸一只手足够数清的可怜特写匆匆了事。纵使颇费周章的“邓布利多V.S.伏地魔”的惊天对决,镜头频频扫中一边凉快的哈利亦令难得有几分窒息的紧张感再度松垮。关键人物的牺牲来得快也去得快,“无声+升格”的表现手法尽管俗不可耐依旧无伤大雅——只是这样的生死关头,配乐的老先生居然在漫不经心、若即若离了整部电影之后,还不祭起厚重的弦乐煽煽情,以致三代、四代呕心沥血营造起来的“史诗气魄”顷刻化为乌有。……咄咄怪事,匪夷所思!!!

  编剧受困于原著不济,体谅之(窃以为,“告密”和“吐真剂”的前后呼应,不失为精明取巧的好棋,惟独可怜了张秋);导演是拍电视剧的出身,不妨抱着“下集会更好”的信念再给一次机会(《混血王子》已确定继续由大卫·耶茨掌勺,呜呼哀哉!),一同赦免。但业余到让观众哑然失笑的剪辑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配乐,未免差得“是可忍孰不可忍”——莫非乃《纳尔尼亚传奇》阵营派来的卧底不成!?

  ……讲到这里先喘口气(气得我直冒烟!)。努力塑造群像的指导思想应犹在,只是“铁三角”基本沦为哈利·波特的个人秀。我们能看出愈发不羁、愈发叛逆的赫敏前所未有地坚强果敢,也能看出愈发成熟、愈发率性的罗恩史无前例地走出哈利的光环而独当一面,当然,还有特立独行的卢娜……。老伙计继续长大成人,新面孔也没让人失望,只可惜留给大家发挥的空间并不多——对敦厚温吞的隆巴顿刻画得最为完整,值得一提。

  成年演员一如既往地无可挑剔,犹以反派精英出彩。伏地魔老总泰山压顶的存在感务须多言,“癞蛤蟆”乌姆里奇才是《凤凰社》在表演方面的点睛之笔。“威尼斯影后”艾美达·斯丹顿将其“娇滴滴的可憎”、“笑吟吟的歹毒”诠释得淋漓尽致,故意矫揉造作的“高八度”竟使这一十足夸张的角色颇具说服力,眼神、表情、腔调、举手投足……,几乎想不出有比这更到位的演绎方式,想必斯丹顿本人亦乐在其中吧——唯一曾抢她风头的人便是下一部的“标题人物”斯内普教授,扮无辜的那句台词实在可爱到一定境界(蒂姆·波顿的女人被严重浪费,一通装疯卖傻,上镜机会少得可怜)。

  独占大块戏肉的哈利,虽也尝试把愤怒的逐级攀升表现出层次,但毕竟演技稚嫩,偶有过犹不及之嫌,不过,相信身高压力与日俱增的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的专注、刻苦,仍足以打动大家。在此稍适八卦,风闻NG30次的接吻戏,似乎是舌吻(未牵丝)!!!是我多心,抑或确有嘴唇在“吸”的动作……!?想想我们纯真无邪的小孩正以大叔似的技术活儿“啃”妹妹,刹那间无数岁月重重砸在脸上,怎一个“汗”字了得。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迥异《魔法石》、《密室》、《阿兹卡班的囚徒》、《火焰杯》,标题关键词在影片里“轻描淡写”得仿佛插曲。我不想影响票房,但作为“哈哈族”铁杆,眼睁睁地看着《凤凰社》被拍成这样,真的没法打高分。不信?自己去看!毕成功/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