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南方都市报》:他们这样说姜文和《太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4日00:02  南方都市报

  姜文的新片《太阳照常升起》今天就要在全国公映了。我们暂时还不知道观众会怎样评价这部电影。在听到观众的声音之前,《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演员陈冲(blog)周韵,看过这部电影的姜文的朋友作家王朔、电影人焦雄屏对这部姜文和《太阳》有一番话要说,且先听他们如何说!———编者

  难道姜文能感觉到我的向往?

  陈冲,演员

  第一次接触“太阳”是在姜文办公室里,那是我第一次“听”剧本,闭上眼睛,似乎能看见电影。当时的感觉是讲故事人的体温绝对高于38℃。听的人听着听着也跟着发起高烧。那时我还不知道我会参与演出“太阳。”

  很久以后有一天,姜文跟我说有一个非我不可的角色让我演。我不记得听剧本的时候有跟我特贴的角色,也不知道现在的剧本跟我听到的是否同一个,但是我一口答应了去演。我太欣赏姜文了———从银幕上到银幕后。“太阳”的剧本是我上飞机前一天寄到的,我是坐在飞机上读完的剧本。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姜文怎么就认为我是林大夫呢?林大夫是个我们

上海人叫“十三点”的那种女人。难道我在姜文脑子里是个“十三点”?我从小就很注意千万不能“十三点”。

  排练的时候,姜文跟我说小时候他们院子里有林大夫这样一位阿姨,她是多少人的梦中情人。我没敢说可是林大夫是个十三点。排练林大夫喜欢黄秋生(听歌)的戏时,我有点怕自己是十三点的样子,因而掌握得不准确。姜文提醒我说:“记不记得那些得了奥斯卡奖的演员在讲台上的样子?那种一面哭一面笑,喘不过气来的激动样子?同时还被自己的激动所感动?”我听了直笑。我一下子就知道该怎么表现林大夫了。排着排着我慢慢开始受姜文的感染,感到林大夫的可爱来了。有史以来,世上的女人或多或少地、有意无意地将自己商品化。林大夫偏偏没有任何这样的意识。她本能地追求快乐,需要快乐,给予快乐。男人们喜欢跟她在一起因为她从不让他们感到歉疚。林大夫这样情感裸露的女人其实是非常易受伤害的,当然那是暗场。作为一位演员,我也开始觉得演林大夫是一件很好玩儿的事。人最大的恐惧往往也是他最大的渴望。我那么怕做十三点,一定也是特向往做十三点吧。难道姜文能感觉到我的向往?

  拍“太阳”是我第一次到昆明,每天沿着翠湖走到昆大,去拍戏或者去看姜文导戏。翠湖上飞着的不是野鸭,而是海鸥,让人觉得异样。昆大的院子和老楼房让我想起上海医大,我是在那里长大的。我母亲穿着白大褂,让我帮她用水管子冲洗笼子里的猴子———做实验用的猴子。在昆大拍戏,我好像回到了梦中常去的地方,我的心觉得可以飘起来。“太阳”仿佛是一段失而复得的记忆。

  有一天我们在一座漂亮的小楼里拍戏,走廊是开放式的,可以看到院子里的大树和草地。我正在嘻嘻哈哈地吃着朋友买回来的小笼包,昆大的一位领导来看我们了。我跟他说这小楼太可爱了,他的眼光却变得非常遥远。他告诉我他学生年代曾经在这小楼住过,那时全校最漂亮的一位女同学就在这栋楼里被强奸和杀死了。他重复地说“她真的很漂亮,舞也跳得很漂亮。”我突然感受我们电影的主题,美丽与残忍的共存,生命的喜悦,欲望的燃烧,和无法摆脱的命运。

  快到圣诞节的时候,我还差一场黄秋生上吊的戏。姜文要等阳光灿烂,昆明偏偏每天阴雨。我着急要走,因为答应了老公和孩子们。我求姜文别等太阳了,让我拍完这个镜头回家吧。圣诞前夕,我终于上了回程的飞机,可是飞机还没起飞,我就怀念起在昆明的每一天,好像这个梦还没做够,这个约会还没完,甜品还没来得及上……

  我们每天自转

  王朔,作家

  第一次听姜文讲他的这部电影是在昆仑日餐,在座还有王伟。那是他的第一稿剧本,本来说看就行了,他非说给讲,讲得果然绘声绘色,老姜描述画面是一绝,如同亲历景色,我立刻就被感染了,烂夸了一顿,说好。觉得中国没这种电影。后来看剧本仍然觉得好。那是一个心灵投射出来的一种铺张的美,并非共同关注的现实;草率地说,也可叫诗意。

  但是,他不肯停留在这种好,还抓着述平继续往下一遍遍改。每次在姜文那儿见到述平,总觉得老哥俩像一对给儿女办终身大事,不怕麻烦一定要把事儿办漂亮,互相挑礼儿互相纠缠的亲家———当然老姜更纠缠了。给他们俩挑拨离间是我的一大乐事。到第二稿、第三稿能看出老姜的犹豫,在自己认识和观众理解之间摇摆。这也难怪,任何电影投拍前都有一种照顾观众的强大声音,哪怕本来就是迎合观众的类型电影———外行聊这个最振振有词。那时———前年中国电影正是假装走出一条商业扩张的路唯市场论最甚嚣尘上之际。

  姜文拍电影好像有三个守贞原则:一、必须和自己之前的作品保持最大不可比性,基本思路是南辕北辙;二、必须有一定规模投资,他不大看得起低成本电影,认为电影就是奢侈品,要保证制作,“没钱拍什么电影啊”,老听他说这个话我不太同意他这个观点;三、不凑合,从人员到周期,尽量给自己工作人员争取最大利益———因为这导致第二条。这就使他拍片子很难,从92年到07年15年只拍了三部片子,以他的地位和名望,融资关本来早该过了的(其他因素姑且不论)。

  这个第三部电影和他前两部电影有很多相似处,筹备时间超长,拍摄一波三折甚至要自己搭些钱进去。几年当中只见他为这部电影不知疲倦地和形形色色的人长谈,说服、解释、施加压力、施展个人魅力和手腕;总是微笑的、客套的、循循善诱讲理的,显得具有无比耐心好脾气和大把时间。

  因而前些天有记者朋友小心问我他是不是很霸气,大家传———尤其媒体初学乍练嫩仔有切肤之痛。我只能回答:没觉得。也许拍摄当中因为效率的问题会———只能简单粗暴。平时接触感觉他很在乎别人感受,非常照顾别人情绪(这点比我强),甚至我还胡乱给他找了个家庭理由:他是家里的老大。别人说:也许他变了,到岁数了有儿子了温和了。我说也许,但是我不相信他会容忍笨蛋。

  有时无端感到有些内疚对他。他身上有股劲儿让很多认识他的人愿意为他做点事。一般聊到他,不管大家对他的某部电影看法如何,他的电影票房啦获奖啦成绩如何,一个评价是普遍有共识的:中国需要有这么个人。这个评价很高了我以为———类型片导演不管多么成功都是可以代替的,而老姜是一个有自己态度且旗帜鲜明的人,有他在,我们才好说本大国电影也不都是行活儿。

  他这部电影其实我还没看过完成片,只看过其中三个故事的粗剪,去年。但他的电影还真没让我失望过过往经验。

  有时感到悲观,我们曾看到戏曲失势,看到文学失势,是不是也将看到电影失势?但是不影响地球飞转。

  姜文就是影坛的稀有动物

  焦雄屏,电影人

  姜文在电影界的意义是独树一帜的。尤其是眼下,当商业大潮与市场投资概念成为大伙不得不拥抱,却又视之毒蛇猛兽之铁律时,姜文却以他一贯的潇洒脱离这个魔咒,超然而不羁地高举“创作”,让人回归电影的本质、理想和传世意义。他的“创作”中带着一股气势,与性格与生俱来。有人称之为霸气,有人称之为才气,还有人叫它为傲骨。

  初见本人就是他这种气势吓人一跳。其实谁都在银幕上看过他,《红高粱》、《芙蓉镇》、《本命年》……明星有这好处,大家都觉得和他很熟,只是谁也不真认识他。银幕上只知道他是好演员,看不出他的气势。那一年田壮壮带着《大太监李莲英》赴港,我们高兴地在酒店咖啡厅里聊天,他忽然玩笑地说,要不要见见剧组里的两个星星?我闹了个大笑话,说什么猩猩?剧组里还有猩猩?结果下来了姜文和刘晓庆(blog)。具体两个星星说了什么我给忘了,只记得姜文这小子气吞山河、睥睨天下的气势。说真的当时内地第五代导演在世界上也真的比台湾导演多点男子气概。姜文和这一批导演气质相去不远,说起话来上下古今,顺手拈来,和一般奶油小生差可比拟。我问他中国这么多导演哪个优秀?他说:“现在没有,以后有!”“谁呀?”“我!”我回答说:“你也要做导演?我等着看!”我当时错把他归为演员的过度自信,说等着看并不怀好意。到底世间没出那么多奥森?威尔斯,演而优则导往往得到的是灾难。

  后来他拍成《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威尼斯竞赛,我那一年带了蔡明亮的《爱情万岁》与他和王家卫《东邪西毒》同台竞争。那一年我忙着造势宣传与访问,透不过气来,错过了《阳光》,也没见到姜文。《爱情》拿到金狮,我还在想不知拿到最佳男主角的《阳光》到底如何?想知道这位演员转型导演有谱没有?

  谜底在几个月后揭晓,不知为了什么我和好友蒋勋一块赴北京,也不知谁安排了我们在谁家放了一盘磁带,在座几人看完都很激动,我则完全有当年在美校园看完《七武士》那种欢喜,胸中仿佛充塞着一股热流,走过停车场,蒋勋高兴地引吭高歌起来。我们给姜文写了个纸条,词不达意却诚恳地表达感受。姜文这个小子的气势果然不凡,从那时起我就觉得他有一部分是我理解的。透过电影,我们总能直观地感受创作者背后的状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姜文抒发了不少成长胸怀,是私密的,也是集体的共同回忆。

  他这种人不能也不会重复与平庸,一出手必然要别人知晓他的磅礴大气与雄才大略。到了《鬼子来了》,我们理所当然又了解姜文另外一面。即使只有两部作品,姜文已经站到我所以为的“作者”行列,纵有缺点与困境,也在吉光片羽中渗透着才气以及严肃的思维。如果说《阳光》是青春的讴歌,《鬼子来了》就是姜文苦涩的人性论。《阳光》采取的是回顾式的散文长篇,《鬼子》则是尖刻的黑色嘲讽。

  新作《太阳照常升起》呢?那是一阕瑰丽的影像诗。我一共看了两次,第一次只觉得奔泻而来的影像宛如艾略特的《荒原》般充满隐晦的喻意。第二次我和剪接大师廖庆松一块观赏,忽然像看懂《达芬奇密码》般拿到所有的解密钥匙,我们高兴地讨论姜文布下的迷阵,在神采飞扬的画面中,我再次体验他的气势,这一次他冒着更大的挑战,探讨中国大地和民族魂的底蕴。观众要跟上他的脚步并不容易,至少戛纳的选片诸公就没拿到我的钥匙。

  我不免俗气地提起市场和通俗性问题。到底在拍摄中期财务吃紧阶段,是我为姜文介绍了仗义出面的英皇公司。“赚钱还不容易?”姜文不失他的豪气干云:“待这部以后我帮他们拍几部赚钱的电影。”

  戛纳不戛纳,赚钱不赚钱,《太阳照常升起》都会是一部传世之作。有些作品经不起历史的考验会逐渐在时代的巨轮下消逝。姜文这三部作品都不会,光他敢渺视大家奉为金科玉律的市场规则这件事,姜文就是影坛的稀有动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