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评论:郑克洪掀起“主流”电影的盖头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7日18:45  新浪娱乐

  最近,中国的电影领域发生了许多变化,并且还在继续深化。不同类的电影都要在市场讨一本羹喝,这是个常识。

  伴随着人们对情欲、权力、阴谋、复仇这般司空见惯商业符号的厌倦,郑克洪在亲历了一系列的文化汇合和文化冲突之后,有些悲壮意味地作出了自己的电影选择——主流艺术片。反正自己一不为了赚钱,二不为了赞美,也就不担心被打倒了。不像有的人那样歌颂了国家意志却担心丢了艺术的脸面,于是躲躲闪闪,还捏了一把汗,而是敢做敢为把“主流艺术片”请上了正席,并且满有把握地把自己的作品贴上“主流艺术片”的标签出售,成为与前辈并存受人尊敬的景观。可喜的是,嘿嘿清新质朴,诗意激情,销路很好。一提到主流,人们就会贼兮兮地想到“主旋律”,进而想到政治、教育、意志这些硬梆梆的词语,但事实上,影片并没有文化强迫的意思,换句话说,不是通过“控制”而是通过“认同”来实现的,而这种“认同”不取决于“事实”,而取决于“建构”——影像语言完成的建构。但这里最关键的,最引人注意的是,郑克洪的主流艺术片,一以贯之地依赖于对和谐社会情境下电影内核的养育和培植,与个人负责的价值观并存,主流社会价值观被放大为全民化甚至全球化的电影符号,神圣不可侵犯。从艺术创新着眼,它们集体体现了某种叛逆性和顺应性的混合,表现了一种对传统或现存的“主旋律”创作秩序极度的颠覆。影片滋生的商业魅力和艺术美丽,有力地影响着市场的认同、接受和消费。在郑克洪越来越多的片子里面,二者相存相依,呈现出一种共有的电影姿态,并且具有解构传统、建立新的电影时尚和电影霸权的可能性,表达出重建中国电影市场领导权的信心。

  也是,在到处都是商业大片的泛滥中,我们的眼睛磨出了茧,脑子也被磨出了茧,从生态的角度讲,真应该留给主流艺术片一块休耕的地方。不幸的是,郑克洪一开始就在“主流”和“艺术”的夹缝中生存并腹背受敌。主流意识形态都有一个共同的政治文本,或者说,它们是作为政治象征出现的,会认为这种电影类型太过暧昧,艺术过剩;而在知识分子话语体系,这是一种试图挣脱艺术母体,早该打入另册的说教电影,是与艺术经典不能相提并论的电影垃圾。在这种文化处境中,郑克洪说,要建构主流艺术片自己的主体性,就不能不压抑着那些异物,也就是那些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话语的自我想象中所要排斥的部分。在商业时代,主流艺术片同样不敢蔑视市场,也必须进入生产和流通过程,充分发挥自己巨大的解构力、浸染力和吞噬力,从而理也直气也壮地转化为消费,并在消费浪潮和浮藻世风中坚持自己的独立品格。1998年出品的《男人河》,2005年出品的《丛林无边》《沉默的远山》,相继抱得国际国内名目繁多的大奖,成为中外电影一个耐人寻味的关键词;2007年出品的《我的教师生涯》,更是裹挟着主流艺术片的文化符号,成为东西方人在无时空差异的状态下趋之若骛的电影盛宴,其票房也是以越来越大的序数,不断增生、膨胀。这说明,主流艺术片已被主流意识形态、知识分子话语体系,还有市场这个充满生机,也充满险恶的地盘所接受。

  我们期待着主流艺术片能与我们朝夕相处。呵呵,没问题的。既然已经被种植在电影工业机器里了,主流艺术片就要生存,就要成长。再说哪,有郑克洪,还有后来的人呢。胡翔/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