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深圳商报:重拍《西游记》需要对玄奘重新诠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9日10:42  深圳商报

  近来,张纪中导演计划重新拍摄《西游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自己的专业是研究印度学、佛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史,对一代高僧玄奘以及以他的真实经历为“母题”的魔幻传奇《西游记》,是不能不注意的,也多少下过一点功夫;再加上,近半年来,我又滥竽于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三十六集的《玄奘西游记》,因此,有不少媒体朋友,希望我也谈谈对于重拍《西游记》的看法。

  首先,我想,《西游记》名列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它的经典性是毋庸置疑的。既然是经典,《西游记》就必定具备了超越时空和人群的永恒价值和魅力,其实这也就同时意味着巨大的阐释空间和可能性。从文化史的角度看,任何一部经典都逃脱不了被反复阐释的命运,换句话说,假设经典乃是法身,那么,它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接受者心目中必定会拥有不同的化身,其数犹如恒河之沙,不可胜计。所以,我以为,重新拍摄《西游记》是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的,《西游记》可以、应该甚至注定要被重新拍摄。

  其次,我留意到,很多朋友担心,重新拍摄的《西游记》将无法超越多年前拍摄的,风行一时至今仍然不断重播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也很难继逗乐了天下众生的《大话西游》之后别出心裁另掘笑穴。类似的担忧绝大多数是出于善意,但是,先且不说这样的疑虑总难逃“杞人”之讥,就在拍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之前,不也曾经有不少人担心超不过中国经典动画《大闹天宫》吗?实际上,类似的比较恐怕根本就是没有必要的,彼此之间也未必具备可比性。俗话说“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稍雅一点则有“众口难调”之说,讲的都是同样的道理。与唐僧玄奘时代相近,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原籍康居(今乌兹别克境内)的法藏大师在《华严金师子章》里所阐发的“事事无碍”、“重重无尽”,表述的也是相近的意思。既然不存在完全透彻地了解受众需求的权威,那么,只要机缘凑合,为什么不可以多为受众提供一种选择呢?

  再次,话又说回来,重新拍摄《西游记》,最好还是能够在以往的阐释基础上别开新境,让受众感受到某种新意。窃以为,这实在是一个合理的要求。我个人的观点是,最应该予以重新阐释的正是唐僧玄奘这个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无论是电视剧《西游记》,还是电影《大话西游》,都完全接受了《西游记》里的唐僧形象,《大话西游》更是将之“无厘头化”。然而,上述作品的主创人员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他们无形中也受到了《西游记》的束缚,基本没有跳出吴承恩的掌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我以为,重新拍摄《西游记》所必需的艺术灵感的新源头,恰恰就在关于唐僧玄奘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记载之中。有关玄奘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和第二手研究资料,虽然不能说是汗牛充栋,却也实在不能算少了。很多问题,在历史记载中根本就不是问题。比如,玄奘的相貌,几乎可以肯定,他是俊朗高个、浅色皮肤、能言善辩、反应机敏,应该是很“酷”的;青壮年时身姿挺拔,中老年时略显发福。这些,都可以由历史资料提供证明,没有太多争论的余地。

  倘若新的《西游记》有意发掘玄奘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用艺术手段展示凡人/高僧、佛教法师/社会名人、虔诚/权变,等等诸如此类的紧张和冲突,真实的历史资料都能提供不少启发。唐僧玄奘既可以孤身一人万里求法,也能够优游宫廷顾盼自如;他一方面能够团结僧俗高才,共襄译经盛业;另一方面,也未始不会打压异己,迫人夺经……总而言之,唐僧玄奘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恰恰对他,我们最需要予以重新理解、重新诠释。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里高度赞扬了“舍身求法的人”,唐僧玄奘正是突出的代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历史人物毕竟是复杂的。我愿意在此提请重新拍摄《西游记》的艺术家们关注一下季羡林先生的一段话:

  对玄奘的评价也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中国方面来看,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关键性的人物,他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同时又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政治活动家。他同唐王朝统治者的关系是一个互相利用又有点互相尊重的关系。

  一方面,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有道的高僧。另一方面,他又周旋于皇帝大臣之间,歌功颂德,有时难免有点庸俗。

  这样的论断是历史事实所证明的。这里面难道不是蕴涵着巨大的重新诠释的可能和空间吗?重新拍摄《西游记》是否可以从中得到某种启示呢?

  作者: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