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评论:走得越近怨得越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9日14:30  北京晚报

  歌手张萌(blog)萌在博客上公开炮轰所属唱片公司EMI百代,称其今年初推出的唱片《你喝高了吧》遭到不公正待遇,一时引发不少同道跟进“炮轰”,其中尤以知名乐评人科尔沁夫(blog)文章(听歌)最为猛烈。为此百代唱片公司昨天特别发表媒体公开信,对事件进行必要的说明和澄清。但这一大陆音乐人质疑国际大公司乃至直指台湾公司不尊重大陆音乐人的冲突已成流行歌坛最值得关注和思考的话题

  尽管事因张萌萌新唱片发行受冷遇而起,但引发大陆音乐人反应之强超乎以往。科尔沁夫在文章中直指EMI,认为“EMI是不懂更不重视大陆原创音乐的台办EMI”、“现在的EMI也是即使装装样子想做原创音乐也做不出来的低能EMI”、“现在的EMI更是不懂也不想懂大陆文化内涵的短视EMI”,与此同时,他还扩大了批评的范围,“更悲哀的是,我环顾整个大陆歌坛,我发现并非只有EMI如此,这个歌坛,已经有很多台湾音乐混子和打着国际旗号的混子公司在行动。”科尔沁夫还直接指出不少台湾唱片业者到大陆发展其实就是“以捞黑钱为己任以破坏市场为己任。”

  蜜月后争吵

  就台湾与大陆的音乐冲突而言,有一个发展过程,早期大陆歌手对台湾公司或国际公司充满向往,以能加盟、有对方音乐人制作、写歌、甚至拍MV为荣。但经历一段时间之后,这个蜜月期结束了,因为,台湾或国际公司有更大的利益追求,大陆歌手很少能有影响港台的实力,市场也不规范,台湾制作人自然不会把最好的作品给大陆歌手。之后就是争吵期,比如陆毅(听歌)与SONY公司的争吵,这时,大家还只是以“水土不服”来认识这一时期的合作。在这一时期,台湾公司、国际大公司的吸引力在下降,因为,一批歌手加盟之后都没有明显的成绩,在争吵期之后就是一场场解约争端。在大陆歌手对台湾公司,对国际大公司不信任的同时整个乐评、媒体、歌迷也不像十年前那么崇拜台湾流行音乐了。比如,在人气上,大陆的选秀艺人虽然音乐性还不强,但人气却超越了台湾艺人,比如,大陆刀郎(听歌)的唱片销量也可以抗衡周杰伦

  近年,台湾制作人没有为大陆歌手写出一首走红的流行歌,也没有真正包装成功一位巨星。在大批台湾音乐人进入大陆做音乐之后,先前的神秘感,距离感消失了,而“淘金”、“捞钱”的批评越来越多。

  当然,历史上也有双方合作成功的例子,上世纪90年代初,张培仁的魔岩文化一举带动了中国摇滚乐,《中国火》、唐朝(听歌)乐队、“魔岩三杰”专辑成为中国至今最有音乐价值的摇滚作品。那英(听歌)的《征服》也是一张很少有的,影响整个华语地区的作品。2000年,华纳唱片任用许晓峰、宋柯等大陆人才,开辟了一个很美好的华纳时期,大批大陆歌手加盟,朴树(听歌)周迅(听歌)等不少专辑都既原创又具有时尚性。

  各有难念经

  面对近日的批评,EMI也很委屈,EMI负责人黄伟菁说,我们在做大陆音乐上是诚心诚意的,投资也很大,但音乐这个行业就是起起伏伏的,现在的市场大环境也不好。同时黄伟菁也指,任何一家大公司也不能保证每一个歌手都走红。对于大公司破坏了大陆音乐多样化的指责,黄伟菁说,我们进入大陆,就是要做大陆多样性的音乐,比如许巍(听歌),如果发他的唱片肯定挣钱,但我们从来没逼他出,离上一张已经有三年了,我们一直给他自由空间。

  平心而论,国际大公司们都有委屈,因为,他们在大陆歌手身上也没少投钱,也真没有几个挣到钱。事实上,双方的不信任,也不是单一一方的责任。

  重要的是大公司一向形象不佳,总被认为过于强势,也过于势利。事实上也如此,一家大公司签下的艺人很多,受重视的肯定是大牌艺人、有价值艺人。在地区上也肯定是先台湾而后大陆,你不能要求一位大陆歌手与蔡依林(听歌,blog)的待遇一样。

  目前,在反台湾公司、反国际大公司的浪潮中,大陆乐评人将价值标准重新定位为一些小众,小成本,不太商业但很有音乐性的个体或小公司。比如,陈绮贞(听歌)林一峰(听歌)。科尔沁夫认为,大陆音乐应该走小成本,独立发展的路线,慢慢积累人气和歌迷。科尔沁夫还指出,目前大陆音乐公司最大的问题就是与那些国际公司走得太近,没有了自己。本报记者戴方D07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