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青年时报:单田芳上得了百家讲坛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4日10:38  青年时报

  作者:孤云

  百家讲坛沿着学术大众化这条路,应当进一步发挥电视媒介的思想传播功能,使之成为学术讨论和公共启蒙的平台

  评书大家单田芳(blog)可能上百家讲坛,这事情闹腾有一段时间了。有趣的是,一边言之凿凿,说单老准备开讲林则徐,为此还私下聘请四位历史学家帮忙“做作业”;另一边呢,干脆以“不知情”了事。这两天,又有一位知情人张继合(blog)先生披露,单老亲口对他说:“那件事儿,我撂下了。”

  究竟怎么回事呢?这位知情人认为,原因在于消息提前外泄,以致节外生枝,最后双方碍着“面子问题”而处于“僵持”状态。其实,哪里有这么复杂。在我看来,单田芳老先生上百家讲坛,本来就是一道乌龙阵。

  在央视网站上,百家讲坛的栏目宗旨写得明明白白:“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这说明,百家讲坛走的是学术大众化的路线。我曾经把易中天(blog)称为“学术超男”,将于丹叫作“学术评书人”,意思也就在于此。

  上过百家讲坛的,除了纪连海等人(主讲《红旗渠》那位女士不算在内),大多为学院或研究机构的学者。比如,阎崇年是北京社科院研究员,易中天、于丹、王立群(blog)和马瑞芳(blog)等人均为大学教授。而另一方面,无论是易中天讲三国,还是马瑞芳话聊斋,前者谈的是历史而不是“演义”,后者重点分析的是蒲松龄及其作品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鬼狐故事”。即便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至少他自己还当作是学术研究——虽然很多人不以为然。

  换言之,百家讲坛意在借助电视媒体、打通雅俗二脉,让学术话题生动起来,也让节目收视率高涨起来。应该说,这一目标和定位越来越清晰,节目的操作手法也越来越成熟。以近来主讲玄奘西游的钱文忠先生为例,其作为“季羡林先生关门弟子,中国仅有的几位精通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的身份,就为节目平添了几分学术魅力。

  当然,节目在兼顾学术性与通俗化格调之时,难免会有所偏差。所以很多人干脆把百家讲坛看作评书剧场。但要注意到,“学术评书化”显然和“评书学术化”截然不同。而尝到学术大众话甜头的百家讲坛,除非外力介入,否则主事者至少现在不太可能去尝试另一条路——延请一代评书大家单田芳先生。这既不符合节目定位,也非单老“术业”,还可能让观众误解百家讲坛或将改弦易辙(《红旗渠的故事》引起争议便是显证)。

  最后要说的是,花这么多篇幅讲述单田芳先生与百家讲坛之间不太可能发生的故事,既非本人有考据癖,也绝非八卦成性。仅仅因为,个人对百家讲坛有着更高的期待。我以为,百家讲坛沿着学术大众化这条路,应当进一步发挥电视媒介的思想传播功能,使之成为学术讨论和公共启蒙的平台。从1950年代以赛亚·伯林通过广播电台进行思想史系列演讲,到1970年代乔姆斯基与福柯在电视台进行的“人性:正义与权力之争”的辩论,再到李敖先生的“李敖有话说”,俨然有着一条清晰的人文脉络可循。

  如若不能,我还有一个卑微的愿望:它至少不能成为

焦点访谈——盛极一时,黯然销“魂”!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