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北京国际音乐节 十年造就“中国概念”文化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9日15:23  新华网
北京国际音乐节十年造就“中国概念”文化品牌

9月19日,钢琴演奏家郎朗(右)与指挥大师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在新闻发布会上。当日,第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式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本届音乐节于9月21日晚在保利剧院开幕,届时郎朗与丹尼尔·巴伦博伊姆率领的柏林国家乐团联袂献演贝多芬作品专场音乐会。李颖/摄

  新华网北京10月27日电 (记者 万一)郎朗(blog)的钢琴演奏、巴黎管弦乐团的配合表演、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的指挥……26日晚,第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将古斯塔夫·马勒的D大调第一交响曲中闭幕。

  从1998年至2007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历经十载春秋。

  十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不仅提供了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更成为展示北京文化形象、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十年,它为北京赢得了世界关注的目光和热情的喝彩,其自身也成为北京这座文明古城、国际大都市的金色文化名片。

  打造“中国概念”的音乐节

  北京国际音乐节是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型音乐活动,包括交响乐音乐会、歌剧、独奏音乐会、室内乐音乐会、经典爵士乐音乐会、歌舞剧、

演唱会等多种艺术演出活动,是具有国际性的音乐盛事。

  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实际上走出的是一条打造“中国概念”音乐节的开拓之路。

  在最早几年将注意力放在演出作品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上之后,近两三届音乐节逐渐形成了一股融汇多种多样音乐艺术形式、打造中国制造的国际音乐盛会的强劲节拍。

  近三届音乐节,从西方的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序曲、组曲、合唱曲、人声与乐队作品、室内乐和爵士乐,到中国的不同组合方式的民乐合奏、各种民族器乐的独奏、独唱与合唱,乃至地方戏曲(像京剧、评剧、昆曲等)和少数民族的音乐,都在音乐节的平台上得到了一一展现,在节目策划与组织方面表现了开阔的视野和历史的深度,很多作品都是难得一见。仅以歌剧为例,2005年瓦格纳的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2006年肖斯塔科维奇的《迈克白夫人》和威尔第的《茶花女》,代表了西方歌剧历史几百年的不同风格,除《茶花女》外,其他几部即使欧美国家也不经常上演,而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却让这些经典剧目大放异彩,观众也因此眼界大开。

  从第一届到第十届,随着影响的不断扩大,登上这个舞台的音乐团体和艺术家的水平越来越高,而且产生了滚雪球的效应。以柏林爱乐乐团为代表的德奥乐团,以纽约爱乐乐团为代表的美国乐团,以圣彼得堡爱乐乐团为代表的俄罗斯乐团,这些几乎涵盖了当今世界各种交响乐流派的乐团自然也代表了最高的等级和水准,这充分显示了这个平台的艺术质量,同时也给其国际地位做了最好的证明。

  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作曲家徐沛东说,北京国际音乐节已成了一棵巨大的梧桐,引来世界各地的美丽凤凰来栖息。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北京国际音乐节对本土音乐作品的推动。而围绕着音乐节精心打造的“中国概念”,标志着中国现代音乐创作不仅得到了国际乐坛的认可,也在国内乐坛确立了坚实的地位。

  新作品问世渐呈上升趋势

  “芝麻开花节节高”。北京音乐节举办十年来,每年演出的新作品渐呈上升趋势,由初露锋芒到蔚成风气,“从某种意义上看,北京音乐节已经成为许多年轻的音乐工作者展示才华的舞台。”徐沛东说。

  从艺术形式上看,管弦乐、歌剧和声乐作品应有尽有;从年龄段来看,老中青作曲家各有所为。不但有像朱践耳等老一代作曲家的作品(代表性的有《第十交响曲》),更有中央音乐学院“78级同学”的集体亮相(2006年的《中国现代作曲家室内乐作品音乐会》),既有长期活跃在国外的作曲家的杰作,像陈其钢的《蝶恋花》,也有在国内成中流砥柱的郭文景的歌剧《夜宴》《狂人日记》;题材上既有传统的《枫桥夜泊》,也有歌颂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深圳的故事》;形式上既有严格按照传统技法创作的作品,也有像《水》《地图》等多媒体、跨媒体的现代风格的作品。

  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影响下,中央音乐学院这样的高等音乐学府又推出了专门上演现代音乐作品的中国现代音乐节。由此看来,北京国际音乐节在新作品的推动方面的确有示范之功。

  对相关演出市场的辐射与带动

  由于坚持贯彻名作、名家、名团的宗旨,北京国际音乐节通过多样的选择和合理的配置,使节目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样态,对相关演出市场起到了辐射与带动作用。

  据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基金会市场部经理孙岩介绍,音乐节对演出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资源共享。高质量的节目和国际演艺明星的效应逐渐引起外地演出商的兴趣,逐渐使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演出市场形成互动,既降低了演出成本,又扩大了音乐节的影响,同时也使演出的资源得到共享。

  其次是对北京文化生活的感染与影响。据初步统计,从第一届到第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吸引观众34多万人次,其影响逐渐从音乐界发散到社会各方面。“关注社会公益,支持音乐教育事业”的一贯宗旨让北京国际音乐节从舞台走向校园,走向社会,从小众走向大众。而放下架子走到群众中去,把舞台延伸到北京城八区的主要社区,让专家和社会上的音乐爱好者同台演出,共同交流,真正让普通百姓接触到古典音乐,从而拉近了高雅音乐与大众的距离。

  第三是对其他演出市场和文化活动的辐射与带动。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之外,还有春季举办的北京现代音乐节和秋季举办的北京流行音乐节,虽然后两个音乐节举办的时间还不长,但三个音乐节分别以经典、现代和爵士为代表,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此外,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影响下,国内一些中心城市也开始纷纷举办自己城市的音乐节,如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亚洲音乐节、广州国际音乐节、成都国际现代音乐节、青岛音乐节等。

  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吴祖强认为,对于北京国际音乐节运作十年的硕果,其意义不只是简单满足了古典音乐爱好者的小众需求,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首都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引导、满足了广大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追求。与此同时,北京国际音乐节力推“中国概念”,一批民族民间音乐和戏曲艺术的优秀作品通过音乐节与中外爱好者见面,为促进中国音乐发展、推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作出了很大贡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