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竞报:电影&符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1日08:11 竞报
一个个小小符号 承担起一个个难以言表的用意 不知从何时起,标点符号大摇大摆钻进了电影名字,悬挂于电影海报之上。陈可辛的《如果·爱》分隔号欲语还休,《放·逐》则是离间彼此,《不能说得·秘密》招摇耍帅,《千钧。一发》鹤立鸡群,《夜。上海》追赶时尚,《色,戒》则是倒置反意。这些标点有的为了增加含义,有的为了设计需要,有的纯粹为了赶一把时髦。 在某媒体担任视觉总监的崔波认为,目前电影中使用标点符号,主要是为了强调和突出某种特定概念,比如《如果·爱》中间加上一个间隔号,有作秀的成分,而《色,戒》则是两个非常自我的字,表达前后左右的概念,在展览中经常会使用。《夜。上海》、《千钧。一发》这样的影片名称,连起来也完全说得通,可是却用标点把它们分隔开,和当下流行的美术理论不谋而合,表达了一种强化的概念,这也是视觉设计上的符号表达方式。 如果追溯标点的源头,我国古代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不但读起来很吃力,有时候甚至会产生误解。到了汉朝才逐渐出现了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段为“读”(相当于现在的逗号)。宋朝使用“。”和“,”来表示句读。到了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大概构成了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发展脉络。 时间到了1919年,当时的国语统一筹图备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规定了12种符号,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之后国家几次完善并推出了《标点符号用法》,这才形成了现代汉语中形形色色的标点。 可以说,大部分标点都是舶来品,是中国语言在世界潮流和趋势中做出的改变和进步。这和电影艺术的的发展又是何其相似。电影最早诞生在1895年的欧洲,1905年之后才在中国流行开来。当下,这个舶来品正在中国发展日益壮大,形成了强大的文化产业。中国电影不但随时吸收外国拍摄的手法,连海报设计也不断向国际最流行的视觉潮流取经,标点符号进入片名正是这股设计风潮的产物。 简单一个标点,句号,或者分隔号,不但让阅读的人喘上口气,更体现了视觉上的强调和突出,让文字排列更有秩序和主次,同样在意思上延伸到字面之外。 流行总是无意识的仿效,好的,成为经典;不好的,则被人们遗忘。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