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京报:红学家太多则败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7日10:31  新京报

  作者:拇姬

  经典名著翻拍,谁最兴奋?制片商?粉丝?别忘了还有学者。研究《红楼梦》的叫“红学家”,援此例研究《西游记》和《水浒传》的分别是“西学家”和“水学家”。一辈子吃定一本书的学问,在这个时代已经很难引起什么注意了。不过,现在有人愿意大把银子投进来,借柴借火,添油加醋把它们炒成话题,惹得媒体与公众齐刷刷回头,眼巴巴地指望从学者嘴里得到评价与答案。

  青年红学家陈林最近就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话了:中国人拍不好《红楼梦》。理由是《红楼梦》这部作品已经被大多数中国人(当然也包括他自己之外的另一部分红学家)给神话(听歌)了,他们不肯正视这是一部关于十三四岁少男少女的青春偶像励志传奇,从根子上就脱了曹大作家雪芹的本意。

  陈林对《红楼梦》的看法如何,不太好评判。不过作为一家之言,总有存在的意义,藏之名山亦可,传诸后人亦可,促进学术市场的繁荣亦可。现在的问题在于,中国的“红学家”、“西学家”林林总总不少人,没有哪个不认为自己吐了原著作者的心声,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揭露经典内部秘密的不二法门。至于谁是谁非,也没有个权威部门站出来鉴定一下,弄得学术界媒体界将好端端的一出“红楼秀”,变成了“葫芦秀”。

  虽然说“有一千个‘红学家’,就有一千个‘贾宝玉’”,可我们总不能让经典的拍摄者们真的把自己塞进一两千个主要演员吧。现在李少红(blog)挑了新版《红楼梦》的大梁,那这部《红楼梦》自然就是她李少红的“红楼梦”,至少是以李少红为核心的主创人员的“红楼梦”。因为对方不愿意、不可能接纳自己的学术观点———反过来说,就是无法借助影视剧的大众平台,向公众传布自己的学术观点,就断言“中国人拍不好《红楼梦》”。这样的学者也未免太拿自己当回事了些。

  影视产业是否需要学者的指导?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事实上,多年以来,由于中国的影视产业过于轻视专家学者的意见,以及在道具、服装等细节投入不够、制作态度不严谨等原因,闹出过一些笑话。远者,如当年《三国演义》里,蜀汉的军队竟然打出了“蜀”字的旗号;近者,如去年的《大明王朝》(blog),抗倭的明军居然穿着斗篷冲锋陷阵。反过来看美国电视剧《罗马》在还原历史细节方面则细致得多,逼真的历史效果的背后,除了巨大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历史、文化专家们的帮助与努力。这足以说明,专家在影视产业的生产活动中本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完全可以协助主创团队完善影视作品的细节。现在的问题是,你是否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钱钟书在其著作中引述过一则英文谚语:庖人多则败羹。道理很简单,所有厨子都认为自己是主厨,都希望按照自己的做法来煮这碗羹。人一多了,你要往里头加勺盐,他要往里头加勺胡椒,大开大阖,瓶来罐往,做出来的当然只能是一碗闹剧了。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