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南都周刊:《色,戒》情欲膨胀,释放未遂?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8日21:15 南都周刊
![]() ![]() 《色,戒》 ![]() ![]() “王佳芝”面临极刑 ![]() ![]() “易先生”逃跑 ![]() ![]() 影片中的麻将戏 色无边,戒无法。无论是谈《色,戒》,还是拍《色,戒》,情欲是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所以尽管是常规性地被剪掉13分钟,情欲戏还是毫不逊色地成为人们讨论的主题。有人可惜了,李安的这次迸发性的展示因为这13分钟的缺失没了爆发力,也有人发自内心地说:剪剪更健康。然而,这样的一部电影,其要说的,能说的,远非那13分钟那么肤浅,今天请来的四个人,从各个侧面告诉你,一部电影的厉害,并不在于床戏那么简单。 《色,戒》背后之欲望 幽幽的李安终于迸发出来了 性向来是中国人禁忌。李安当也不例外。从《喜宴》到《断背山》,李安把性也从隐晦走向了分明的行动,何况是同性恋行为更属“出格”行为。出身于传统中国诗礼家传家庭的李安,他的青春期有理由相信是在非常正统的礼教下度过的。然而,他阅读张爱玲时,他发觉了过去自己的将文字变作影像时并没有直进感官世界,视觉效果当然是具备了,但感官感觉却不足。张爱玲将一宗爱国行动改写成心理故事,对于擅将短篇通过影像发挥而获提升的李安,这时应当看到了张爱玲想象中的王佳芝与易先生单独相处时的心理和生理冲突,经过了杰克与埃尼斯挣扎的李安,终于闯进了张爱玲的自我世界,再度发挥他的影像想象空间,突破视觉局限达至感官官能大脑皮层的振荡,也走出了从来幽幽的自己。这一“出走”,就是来一次综合症般的迸发——他相信性征服是男女之间因为欢愉而获得彼此欣赏而至相任,直至“像蛇一样钻进”对方的心。如果说色是感性,戒是理性,李安破“戒”,让一个特务头子完全失去职业上的和专业上的警惕,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同样地,这个爱国的女大学生,床笫之欢让她的感性战胜了理性而决非一枚六克拉的钻石,也爱上了一个不该爱上的人。色,人之本性也就是了。所谓情与欲,在达至极致时,也就是为什么有些穷凶极恶者也会有知音有知心? 拍出了色,戒之间的难点,一种难以名状的失衡就这样呈现出来。 文 列孚 《色,戒》细节之情感 在温存中淡忘它的毁灭欲 把易先生与王佳芝定位为两个贼是不为过的。一个是负了天下人的国贼,一个是精心取人性命摄人心魄的情贼。两个人之间的交流,也正是如做贼一样被遮遮掩掩,小心而谨慎。互相传达着巧妙编织的谎言,也互相做着诱引与逃避的种种尝试。这是个很有趣的过程,让整个影片的格调变得格外之暧昧。在规避了外界的纷纷扰扰,让厚厚的窗帘将那混乱的世界与狭小的卧室隔离开来后,两个人的紧张与窘迫才能得以松弛,互相卖弄着单纯,那感觉像是两个受伤的孩子。 影片但凡是易先生与王佳芝出现的场合,基本都是内心戏的较量,大家虚情假义的各怀心事,互相试探也互相诱惑着,所有的戏剧都是发生在大家那浸透着虚伪的言笑背后。细节,是影片最为看重也是表现得最为纯熟的一部分,这为影片的整合增添了不少表现上的难度,同样也对演员们的戏剧功底与把握火候都提出了较高的考验。 假作真时真亦假,道是无情却有情!这两句诗足以概括《色,戒》的风骨与剧情要求,也恰恰能合乎易先生与王佳芝的这段露水情缘。影片的平静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它将所有应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矛盾冲突全部规避向另一个空间,而渐婉约的殇情调子却意外地给出了另一种张力,翻覆而沉重,完全超越了镜头语言所能表现的冲突范畴,将影片拖向了一个更为文学化、阅读化、感悟化、理性化的超脱境界。这是一个有魔力的作品,你可以把它视作一汪消魂的美酒,也可以把它作为一樽夺命的鸠毒。它给予人们的迷醉与伤害一并存在,能让你在淡淡的味道与温存当中淡忘它潜在的毁灭欲。 文 宋子文 《色,戒》技术之情绪 自私让我们压抑到底 压抑,这是《色,戒》的唯一情绪。从易先生送王佳芝回家那个段落开始,我几乎就没再呼吸过。这是一段精彩的平行蒙太奇,屋外是慢,易先生和王佳芝就像《花样年华》那般试探揣摩着,欲迎还拒的表情和对白中暧昧无限;屋内是快,五个同学慌乱地关灯、装枪、拿菜刀、隐蔽,就等门一开,就要了汉奸命。 公寓中、牌局上,这些室内小景里,处处充满性与政治的明争暗斗。没有枪响,易先生从珠宝店迅速窜到车里逃命。眩晕过后的王佳芝或许还期待着很多未知,坐在飞快掠过街头的人力三轮车上,没有吃下那片毒药。风车飞快地旋转着,王佳芝主题的配乐响起,压抑感已经在没有具像的爆破时便悄然结束,转而深入心灵角落那悲剧的命定感。街坊在向封路的警卫申请“我要赶回家做饭”,惹来旁人的欢笑,旁边三轮车里的王佳芝却还不知所措地盯着那旋转的风车。而银幕这头的我们知道,生活的欢乐已经不属于她了。 即便李安对易先生已经做出不属于张爱玲原意的美化,但这依然让不少敏感的女性观众感到“在《色,戒》的世界里,男性都太阴险太自私了”,王佳芝的身体和表演不过都是他们利用的工具,这感受更让女性观众压抑。而在张爱玲原著中体会到更多滋味的读者却不太能接受李安对王佳芝“可怜可悲”的塑形,因为他们在小说中发现,王佳芝的义无反顾远不只是因为她热爱表演,更不是家仇国恨,她享受麦太太的富贵身份,享受那枚5克拉的“魔戒”。而李安在电影中则完全淡去了王佳芝身上和我们一样丑陋的本性,让我们被佯装自信却本来柔弱的女性悲剧所折服。从张爱玲到李安,从短篇小说到长篇电影,无论冷峻还是稍给暖色,压抑原来都来自人性内在自私的根源。 文 张海律 《色,戒》热点之删剪 剪过的《色,戒》也许更讨喜 在谈这个标题之前,必须先明确一下《色,戒》的题旨。 首先,对创作原点的开放性不那么高(这里全无贬义,但你无法否认)的电影来说,总有一些理解,要比另外一些理解,更接近创作核心,更接近编导的出发点。 《色,戒》的题旨是“人戏不分”。这一点,也可以在台湾影评人蓝祖蔚对编剧王蕙玲的访谈中得到印证。 为什么王佳芝摸出毒药的那一刻,会想起自己在舞台上被人叫上去的情形? “王佳芝,上来。”那一刻,她从那个虚幻的舞台(虽然在物质上那是个真实的舞台),上了一个更实在的舞台。现在,她告诉了唯一的观众易先生她在演戏;于是她知道,戏演完了,该散场了。 一个人为演戏(穿帮)丢了性命——不光是自己的还有别人的——她值得同情么? 这个人物的根在张爱玲那里,那个根里的王佳芝,其实不那么讨人喜欢,其实很是虚荣。而李安做的,是向观众解释这虚荣自有其来:让她爸爸再婚,带弟弟不带她去英国;让她寄人篱下,只能靠上学离苟且的生活远一点……于是王佳芝,变成了大时代里无法自主命运的、只努力想活出一点自我的可怜人。 而台下的我们,又有多少人不自(己)觉(得自己)是如此呢?或者换个好听的说法,我们都不甘平凡,受了生活的伤也常常拿这个来安慰自己。 李安太爱这个角色了,张爱玲的凉薄到了李安这儿,全都变成了体谅。内地版剪掉了激烈的床戏——激烈的其实不是姿势,而是他们在性爱过程中完成的交流,其中第三场床戏中对于床边手枪的变焦尤其重要,这个删减其实是颇为伤筋动骨的。然而正是去掉了容易模糊视线、也是李安为王佳芝提供多一点层次(这也是李安的高明之处:王佳芝不能只是个追梦人那么浅薄)的床戏,这个电影变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了:李安高明的“遮掩”被拿掉了,只剩下了他投给王佳芝的爱,也是他投给自己的、投给凡俗人生、投给芸芸众生的爱——于是,一出性格悲剧看起来更像是时代悲剧了;于是,大家都high了。 文 虞晓毅 小贴士:《色,戒》经济学 逗号这么一打,于色于戒,都是卖点。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我们看看《色,戒》都让什么人什么行业赚了钱。 媒体:首先它为我们带来了稿费。从电视台转播的威尼斯现场到锵锵三人行再到电台广播剧,从娱乐版到文化版再到社论版,“色,戒”天天见。 片商:得益于片子本身的不俗质量和大奖认可,更得益于媒体铺天盖地的炒作,投资方、剧组和所有参与影片制作的人员都能分到好粥。 影院:看看全民文化事件的热闹劲,电影院已经把进口大片压后了。 出版:作为短篇小说的《色,戒》,本身篇幅很短,而各出版社都赶着电影档期推出新书。北京十月文艺版的《色·戒》是一部张爱玲小说精选,作家出版社的《张爱玲〈色·戒〉》则是小说故事原型和张氏创作资料的汇编,陕西师大出版社的《色·戒》,副标题则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前世今生”…… 旅游:作为重要外景地的香港大学,本来从不想提张爱玲,如今却办起了她的展览,还打算找张爱玲的遗产保管人来校演讲。 音像:除了正版影碟和原声CD将在港澳台和海外热卖外,相信国内盗版商也在暗爽,高兴电影局删减掉那让人向往的13分钟呢。 医药:在港媒通过《色,戒》发起“太太是否满意老公表现”的调查中,有高达七成的不举案例。可以想见,威尔刚和伟哥等壮阳药又可以大行其道。 珠宝与时尚:哪个女人在5克拉戒指面前不心动。 历史题材新说:搞电影的都爱跟风,特别是跟李安的风。《卧虎藏龙》让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们都飞上了天,《色,戒》会不会将身后的一群大导都拉下地,例如《投名状》(blog)和筹划中的《水浒传》。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