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精品购物指南:吹毛求疵看《色-戒》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6日14:13  精品购物指南

  《色·戒》原著中,发生在香港的情节仅约三页纸,即不及十二分之一。电影里,却被扩充到差不多接近半小时,几近五分之一篇幅。这一大段戏甚不理想的原因,部分是改编上的失误,但更多是制作上的支持不足,问题主要出现在两个部门身上:Casting(选角)和美术。

  我们常挂在口中的“好莱坞拍片方式”,与本地工业最关键的其中一项分别,就是缺乏“选角”的概念,甚至对这方面完全忽视。这里的“选角”非单指男、女主角,而是其他配角,和(特别是)临时演员。(笔者另按:有关选用梁朝伟(听歌)饰演易先生一角,其实也不是没有可争议的地方。张爱玲笔下的他是个其貌不扬、“有点鼠相(的)矮子”。他很清楚能把眼前的王佳芝弄到手,全是“权势的魔力”——但张的原著却又让读者若有若无地感觉到:对不论易抑或王来说,都有那么一瞬间,仿佛感受到对方是真正爱着自己的,而自己也不知怎地原来竟也爱过对方。相对角色本身,梁无疑具备了太多太强的魅力,而影片在造型上也似乎不愿意过多去修饰他这方面的光芒。我相信、也能理解这涉及更多的是商业上的考虑,故也不赘。)配角方面,香港的一段戏包括了一众大学生和副官的角色。前者,除了全都超龄外(其中一个原因,恐怕也是顾及他们假扮生意人去接近易氏夫妇,会欠缺了说服力——这再次说明原著其实也有它先天性的漏洞),演员的处理和演出,相互间也由始至终无法有那种同学之间的情谊和默契(大排档一场尤其忸怩做作)。钱嘉乐扮演的副官,更像是从另一部俗气的动作电影里错误接驳过来的角色。

  港产片(应该包括全部“华语片”在内?)从来不重视临时演员的重要性。这从我们唤他们作“咖哩啡”此一行内语身上已反映出来。但在其他(特别是好莱坞)电影工业里,临时演员都是专业演员,而且都有独立的部门负责处理,因为他们跟主角一样,都需要造型,都需要懂得演戏,尽管戏份儿较轻。我最爱用来阐明临时演员的重要性的例子,是《教父续集》里的两场戏:童年科里昂偷渡美国、难民船初抵纽约,众难民在移民局过关。这两场戏都没有主角或明星(演科里昂的是名童星,应没有太多的演出经验),有的只是大量的临时演员,但却是全片予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场面之一。

  第一场:满载着来自不同欧洲国家的移民的油轮,悠悠地驶进纽约海港。经历了不晓得有多久的颠沛流离的一众人等,纷纷挤到甲板上,仰望着一度以为遥不可及、现在却近在眼前的象征着所有人的憧憬与梦想的自由女神像。科波拉仅用了一个简单不过的横移镜头,拍摄着众人被女神震慑着的神态。这当中男女老幼——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服饰——却都披着相同的风雨沧桑,在悠扬却哀伤的乐韵下,显得加倍唏嘘。第二场:移民局里,同一群难民(人数更多)排成长长的队伍,接受查问与体检。同一横移镜头。两场戏里全是临时演员,但动人的是每个人眼神里夹杂着的对过去的哀痛与不舍和对未来的忐忑与忧愁(却又不乏兴奋)。这中间不独每人都演得称职入微、服装造型没半点重复苟且,还有最重要的是每个角色的轮廓和骨架,都具备了(二十)世纪初的特征(每个时代的人其实都有不同的骨架)。

  脱离了好莱坞在这方面的强大和细致的支持,《色·戒》遂处处显得仓促窘迫,顾此失彼——尤其是香港部分。我特别想提出的有两场,其一是演爱国剧,其二是演出后在电车上的戏。前者的演绎完全错误了。王佳芝等一群岭大学生是因为广州沦陷而搬到香港的,很有点逃难的味道。借用港大舞台演出爱国剧,按理不应有很多资源,一切只好将陋就简,但就是因为王佳芝的真情流露,所以叫“对国事漠不关心”的香港观众都看得热血沸腾,情不自禁振臂高呼。但银幕所见,那几幕剧的制作却太过工整也太具规模了(灯光布景化妆全部落齐),群众演员衣不称身、表情生硬,结果是落得格外的虚假。接下来的一场电车戏,用料也蹩脚得可以(车窗的木纹和钉子清晰可见),致使本来是一场讲求情调的戏(“像酒后的凉风一样醉人”),效果却大打折扣了。

  我的用意不在挑剔,而是惋惜。我惋惜的是香港与内地的工业体制,仍未达到给一部时代剧提供足够专业的配备的水平。尽管《色·戒》在改编剪裁上有这样那样的缺失,但我更多看到的却是制作上大大小小的不同步,这应当最叫李安心力交瘁。他削足就履的办法,是只好全力聚焦在处理两名主角的演出上,以保不失,而在这方面,他早被证明是绝顶高手。抛开所有的瑕疵不谈,一如上帝创造了女人,李安也创造了汤唯。这,大概便已足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