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新世纪周刊》:有一种毒叫兵毒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4日12:23 新世纪周刊
前言 兵毒,因电视剧《士兵突击》(blog)引发的大规模中毒现象。 兵毒的发作始于2006年12月《士兵突击》在陕西电视台青春频道的首播,此后一年的时间里,在整个中国逐渐蔓延,甚至波及海外。 兵毒让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纯粹与美好的内涵,电视剧中的军营被认为只是一个载体,创作者传达的其实是简单至极的设问——在日益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 这是中国电视剧较为罕见的引发社会全面反思的现象,借由互联网的传播,它的效应被迅速放大,裹挟成为席卷而来的兵毒狂流。 兵毒来袭 本刊记者/姜弘 兵毒最初在剧组内部蔓延,每位演员都不同程度中了毒,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它袭击了万千电视观众 张译是《士兵突击》中史今的扮演者,再有两个月就是这位自称“不像演员的演员”30岁的生日了。人说三十而立,张译今年29岁的生日恰逢阴历大年除夕,但在那个双喜的日子里,他绝对不会想到自己的命运会因为《士兵突击》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此前,他是个需要到处自荐的无名演员;如今,他是受人瞩目的偶像 ——史今这个角色在28集的《士兵突击》里只出现了不到10集,却成为最受欢迎的角色。 “歪打正着”中兵毒 张译认为《士兵突击》的传播其实并没有那么奇特,他觉得只是互联网把这种效应放大了,张译还用自己曾经对电视剧《西游记》、《红楼梦》、《编辑部的故事》、《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痴迷与之进行对照:“其实,那也是一种中毒,只不过那时候没有互联网的大肆传播,所以表现得没那么明显。” 张译也把自己塑造史今这个角色的成功归咎于“歪打正着”,“换了谁演都会成功的,只不过让我赶上了。” 在《士兵突击》剧组,“歪打正着”的不只是张译一个人,兰晓龙的电视剧本晃晃悠悠搁置了许多年,“歪打正着” 遇到了导演康洪雷,康洪雷和执行导演李义华“歪打正着”地把这些无名演员攒在了一起——难怪《士兵突击》毒性扩散开来之后,有人后怕,万一换了别人导、换了别人演,尽管还是这个剧本,但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剧组成员而言,兵毒是一面双刃剑。张译和张国强(剧中连长高城扮演者)是剧中入戏较深的两位演员,他俩都经历了艰难的出戏体验。张译初看剧本时就感动得流泪了,这位在战友话剧团服役9年的老兵去云南拍戏的前一天向组织递交了转业报告,此后,便和剧中史今的生活形态同步起来——这部戏拍了三个月,杀青一场戏拍的正是史今复员前游览天安门,而此时,张译也刚好得到了其转业报告被批复的消息。至于张国强,在剧中对高城这一角色的诠释被认为几近完美。可直到现在,《士兵突击》在全国卫视已经播完第二轮了,他依然不敢完整地看上一遍全剧,他体内的兵毒似乎依然未能完全褪去。 双刃剑的另一面是眩晕问题,这与剧中许三多完成333个绕杠后的眩晕有些相似。从来没有过那么多鲜花掌声扑面而来,兵毒有可能裹挟的虚荣毒性是否会在演员身上发作,一度成为各类兵毒中毒者最关心的问题。他们普遍担心这些不像演员的演员某天会和娱乐圈中的某些明星一样把自己架在“高高的骨灰上”。张译直言这也正是自己的担心,但同时,他对此也有十足的自信。令张译刻骨铭心的是十几年前奔赴内蒙古慰问演出的经历,他们十几人为只有两个战士的哨卡演出,那里荒无人烟,临走时,两位战士长时间行军礼,车已经开出很远了,天边隐隐约约的一条线上,两位战士依然伫立。张译把人们泛指的娱乐圈中的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专门负责娱乐大众的,就是所谓明星;第二类是养家糊口的;第三类是把演艺当成事业的人。张译坦言自己是后两者的综合体。 面对兵毒带来的眩晕,张国强直言不讳地说:“晕啊,确实晕!”不过,但凡有困惑他就找导演康洪雷,剧组里给康洪雷发短信最多的就是张国强。有一次,康导在短信里问他是否买了墨镜,戏谑的语气里有一丝警示。而张国强显然是那种与 “群众”打成一片的演员,他会毫无顾忌地把自己的私人电话留给“突迷”,他组织的饭局会偶有“突迷”出现,在街上遇到 “突迷”突如其来的拥抱,张国强也不觉尴尬,还一个拥抱给“突迷”。 兵毒来袭,镇定自若的是导演康洪雷。“他们晕很正常啊!不晕才不正常。晕一阵子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别老这么晕下去就行,下部戏就要开拍了,晕完了,赶紧回来好好做功课。” 兵毒袭击万千“突迷” 兵毒具备的非典型特征成为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引发的社会连锁反应中绝无仅有的范例。坊间普遍认为“无心插柳式的传播机理、病毒复制般的传播路径、堪与冰毒毒瘾媲美的毒性”是兵毒的三大特征。在“士兵突击贴吧”里,中毒、解毒、戒毒已成热门关键词。不同程度的兵毒中毒者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突迷”。 兵毒来袭对于那些普通“突迷”的影响可谓千姿百态,贯穿整个2007年的兵毒从他们的肌体直入骨髓,显性发作渐渐深入灵魂。“士兵突击贴吧”里有一位十几岁的男孩子发帖说:本来,他一直在苦读英文,原本的人生目标是去哈佛、剑桥念书,看了《士兵突击》,他决定去参军。 许多人的状态是猛醒,开始试图去寻找自己生活中至纯至美的人与事。“士兵突击贴吧”吧主“沧浪水01”列举了自己身边的人:“我身边就有史今这样的人,他是一位教师,对学生一片赤诚,就是史今般的赤子之心,因操劳过度,不幸英年早逝。他去世很久之后,他的学生仍然在怀念他。”而在更大范围内,各种各样的 “突迷”组织纷纷建立起来,他们先后组织了向贫困山区捐赠或建立希望小学的活动。 书写近12万字感言 “盛放”是一位生活在上海的四川女子的网名,她在第一遍看《士兵突击》时并没有中毒,但有些东西触动了她,于是,想把这些感触写出来。2007年6月3日晚上,“盛放”在“士兵突击贴吧”挖了一个大坑,还好,她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这个坑填满了,这个题为“我看《士兵突击》之逐集评论”的大坑内含11.6 万多个汉字,其中剧评8.8万字,几乎是一帧一帧分析了这部电视剧的每个细节,技术的、表演的、剧情的,畅快游走于个人精神世界,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因此赢得了贴吧内罕见的单贴23万的点击率。 “我是在写逐集评论时才中的毒。”“盛放”的兵毒中毒症状绝无仅有,她创造了一个纪录——在短暂的中国电视剧历史中,尚无观众为一部电视剧写下如此长度的剧评的记载。尽管她反复向记者强调,她不是什么专业人士,写的那些文字根本谈不上什么剧评,可实际上,蔚为壮观的逐集评论不仅在网上引发了追看热潮,在《士兵突击》剧组内部,也引来了一片唏嘘——导演康洪雷、编剧兰晓龙、演员张译等许多人都看了这篇长文,并深表赞许。 “盛放”说自己在《士兵突击》里看到了纯粹、美好的东西,她相信这些东西在生活中真实存在着。7年前,她从四川迁居上海,做了几年传媒工作后,过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盛放”带着爽朗的笑声说:“我一直过着白痴一般的幸福生活,《士兵突击》让我开始思考一些事情。”她说她十分喜欢几年前《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伤者前行。 2007年7月,《士兵突击》剧组在云南组织活动,消息在贴吧里传出后,“盛放”给时任吧主的张译发小纸条说自己想去看看,张译用简短的文字表示了不赞同。但“盛放”还是买了张机票飞了过去,她只是在旁边静静地看了几天。“就像是吃了一桌子好菜,我想向厨师鞠躬致敬。”“盛放”给自己的云南之行做了如是注解。 11月9日,“盛放”乘火车奔赴拉萨,一个从未去过西藏的女子,在这样一个季节选择去拉萨,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对此,“盛放”说:“想去就去了,没什么原因。听说西藏已经大雪封山了,我也只能在拉萨转转,没有任何行程规划,想回来时就回来。” “我可以为高城倾其所有” 兵毒男中毒者在庞大的人群中不在少数,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剧中士兵那样的人。 与“盛放”同为四川人的“心远”目前是汕头大学化学专业的研究生。8月,“心远”从师兄的电脑里发现了《士兵突击》,用FTP拖了过来。他说自己的中毒特征比较简单,就是反复听剧中的配乐、把剧中的精彩台词敲进电脑传到网上。因为整理音乐和台词,他把《士兵突击》看了10遍。“心远”最喜欢的角色是许三多、成才和吴哲,他认为这三个角色包含了男人成长的阶段的许多要素。“一直以来,我并不知道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但有些事情可能是忽然就会明白的。现在想来,男人的成长就是责任与担当吧。” 对于部分传媒对《士兵突击》的“阳刚”解读,“心远”有自己的看法:“那太肤浅了,这部剧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怎么会引起这么大的社会反响。况且,所谓男人的阳刚不仅是五大三粗或义气血性。我更认同编剧兰晓龙的说法,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比阳刚重要的是理性、智慧、宽容、幽默。 “心远”出生于1983年,他喜欢拥有较为独立的空间,在生活中坚持“不要让负面情绪控制你自己。”大学毕业后,他曾在宁波工作过一年,同时准备考研。心远说,兵毒的中毒体验对他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他对军人题材的影视作品并无偏好,记忆中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大阅兵》和《弹道无痕》。《士兵突击》让他更坚定了自己“追求内心完善”的想法。 与80后“心远”不同的是,石丰一已是人届中年,目前在天津一家军工单位工作,和剧中高城的扮演者张国强同为佳木斯人,生活里也是个典型的东北人。同事向石丰一推荐了《士兵突击》,看完之后,这位已经为人父的东北汉子说了一句:“我可以为高城这样的人倾其所有!”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